时间:2021-2-2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我在年至55年创建德令哈农场期间,担任农场党支部副书记、计划科长,并先后担任过临时组建的各种办公室副主任、领导小组副组长等职。现将德令哈农场当时建场创业情况和对开创柴达木盆地戈壁绿洲所起的巨大作用,加快记录如下:

  青海刚解放不久,在各方面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省上党政领导,为改变青海的贫困面貌,为开发柴达木聚宝盆,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创建德令哈农场。省上决定,把创建的任务交给省劳改局。劳改局领导把创办农场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接受下来,在53年秋季开始便积极进行筹建实施工作,由郝登阁同志负责筹建工作。

  首先根据民族地区的特点,劳改局领导趁省上开会的机会,与都兰县的党政领导和蒙古族上层人物祁玉民、索南邦杰等取得联系,并进行了座谈,对于创建德令哈农场的问题,征得我们的同意和支持。其次在干部、看押部队和犯人中进行了大量深入地组织动员工作。当时做劳改工作的干部,大部分是从部队转业来的,他们党性强,能吃苦耐劳,且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把创建农场的艰巨任务和开发柴达木的重大意义对他们讲清之后,干部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争先报名参加农场的创建工作。在动员组织好干部以后,再由他们去动员犯人。讲明艰苦环境是改造人的最好地方,也是他们把自己改造成新人和立功赎罪的极好机会,要求他们积极参加农场的创建工作。看押部队的干部战士,由部队领导去组织动员,以保证管押任务的胜利完成。

  〈一〉

  年2月,在天寒地冻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当年建场,当年开荒种地的计划,了登阁担任场长,胡锦珍任政委,王学章任副政委,向人烟稀少的德令哈荒漠草原,有组织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开始调进劳力进行建场工作。

  第一批调进的是修路大队。这个大队为了好管理便于完成任务,抽调了名7年以下刑期的青海籍犯人,由王邦举担任大队长,我担任教导员,其任务是边修路边进场,把西宁至德令哈的简易公路修通,以便使大批人员进场建设。于是在54年2月7日,给干部、犯人每人配备一件老羊皮白板大衣,一条小毛毡,打起背包,带上帐篷,带上铁锹、十字镐等修路工具,坐上14辆大卡车由西宁出发。由于原修的青新简易公路年久失修,车不好通行,走到天黑才到倒淌河。

  第二天路更难走,橡皮山不好通过,干部们跳下车,边指挥犯人抢修,边带头干,这样干到深夜才赶到茶卡,又是住进帐篷过夜。从第3天起离开青藏公路边修边前进。汽车除十轮卡以外不好前行,犯人开始背起行李,修一段路,再背一段行李,边修边前进,大家忍渴干活。干部和看押部队官兵白天执行任务,夜晚还得站岗、查哨、查帐篷,更加劳累。但在领导干部和赏干部的带头下,大家毫无怨言,以苦为乐。路修到巴音河时,由于水大河深,汽车过河时容易熄火,赏干部带头跳进水里推车。就这样干到第6天,即3月12日才到达只有9户半农牧人家居住的德令哈,受到当地牧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在过去的6天中,干部、看押部队和犯人齐心协力地连续抢修简易公路,不怕吃苦耐劳,不怕风吹日晒,不怕天寒地冻,顺利地完成了抢修简易公路的任务,没胃发生一起人身事故,没有逃跑一个犯人。

  当开通西宁至德令哈的多公里的简易公路后,保证了供应线的畅通,也为调进开荒播种的多名劳力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天暖解冻,有好几处泛浆严重,不能通车时,又调来以武长生为大队长,张明亮为教导员的劳改大队,修建了经野马滩、泽令沟的北线简易公路。

  在我们修路大队到达德令哈时,郝登阁场长早已骑马赶到德令哈,把修路大队的人员,以中队为单位,安排到准备开荒种地的地点。当时的情况是一穷二白、一无所有的荒漠草原。从领导到每个人看到想到的是“一切要从零开始,工切要从实际出发。”

  正因为这样,农场党政领导提出,把“两个一切”作为我们行动的出发点,以党的“以农为主多种经营”的办场方针为指南。其行动口号是:向旷古荒原进军,创建国营农场;战天斗地,开荒种地;当年建场种地,当年生产粮油;年建场生产,当年实现盈余;多快好省地建设农场,为开发柴达木作贡献;开创新天地,为子孙后代造福;以创业精神来办好农场等等。

  在以上指导思想和行动口号的鼓舞下,为实现经营目标,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实行强有力地集中、统一领导,既按农时季节有重点的安排生产建设,又要照顾到全盘,使生产、建设、农牧工副以及生活生产供应等工作有条不紊地协调发展。为了保证集中、统一领导,在场部机构还没有全部打起架子之前,由郝场长新自主持,先后组成生产办公室、以及秋收领导小组等临时机构,来灵活机动地具体指挥和实施各项工作。

  首先组织起生产办公室。由办公室来统一组织全场的人力物务,建立起3个大队级的农业生产作业站,每站下属3个生产队,共投入劳力名,根据任务大小每站投入至名。实行边开荒、边修简易渠道、边种地。引来巴音河水灌溉,按农时季节用人拉犁的办法抢种小麦、青稞、碗豆、油菜等.5亩。接着加强田间管理。到秋收时喜获丰收,生产粮食万斤,油料20万斤,实现了当年建场当年生产出粮油的行动口号。这一丰收成果,不仅解决了全场近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为下一年度准备了口粮、籽种,缓解了运输压力,同时为下年调进大量劳力,大开荒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意义更重大的是,宣告了德令哈农场的创建成功。有力的说明了柴达木地区不仅能生产粮油,而且可利用大片的荒漠草原来创办更多的国营劳改农场,成为改造犯人的极好地方,也是创建柴达木绿洲农业的最好办法。

  农业的大丰收,大大增强了劳改系统全体干部犯人开发柴达木农业的信心,坚定了省上党政领导开发柴达木农业的决心,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为柴达木的农业开发奠定了思想和物质基础。

  第二是组建基建办公室。在边生产边建设的思想指导下,春播时就抽调少数干部和劳力,组织上山伐木,赶制土坯模子,采购泥、木工工具等,为盖简易土坯房作准备。当播种一结束,把春播的劳力立即转为基建队伍,集中优势力量修建场部和各作业站的住房。为了节省可耕地,把场部和家属区、工厂、医院、学校、商店及看押部队的住地,都规划和建设在不能种地的戈壁滩上。当秋收开始后集中全场劳力来抢收抢打。在收割完毕后,又把劳力抽调下来,继续抢修简易土坯房。这种土坯房,造价低,修建快,又保暖适用。到入冬时,已修建土坯房0多平方米,把全场多名干部、武警官兵、职工和犯人,全部搬划了土坯房,保证了全场的安全过冬。这又是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一大成果。

  第三、在生产办公室的领导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修建北线公路的劳力,修到农场后,马上转为水利工程大队,接着规划修建农场的干、支渠,修建成永久性的渠灌。各作业站在入生产部门后,边开垦荒地,边修建斗、毛、农渠,为下一年度扩大种植面积作准备。经过一冬的大干苦干,为年春播面积达到6万亩,作好了准备工作,也为农场的大发展、大建设创造了先决条件。

  通过以上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占匠办法,并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全场上下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斗,连续打了抢开荒播种、抢修土坯房,抢秋收打碾、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四个战役,夺得了辉煌战果,使德令哈荒漠草原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四、组织农场规划领导小组,实行边生产边规划。这是一种打破常规建场程序的作法。由于建场和生产任务的紧迫,不能走先规划、后建设、再投产的步骤和方法,必须采用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方法。因此,在省上农林、水利部门的大力帮助下,抽调技术力量,组成专门的德令哈农场勘测规划队,队长由汪福祥工程师担任。当他们来场后,农场也抽调人员积极参加,在前一年勘查测量的基础上,夜以继日的艰苦工作,围绕着农场的生产来进行规划。先选用易开易种的一、三、四站,把机耕田块、田间道路和作业站位置等规划出来,利用简易渠道来进行灌溉,进行抢开荒、抢播种。然后把场部所在地工铁亩可耕进进行全面规划。以灌溉渠系业为主,划分为5个以劳改大队为单位的农业生产作业站,一个农业试验站,引用巴音河水灌溉,相适应耕地。把暂不能耕种的亩盐碱地,规划为林区。把场部和所属单位,全部规划在不能作耕地的戈壁滩上。氢油面电厂规划在渠灌进水口旁边的戈壁滩上。把整个农场规划成一个“以农为主多种经营”的农业经济实体。之所以农场规划得这样好,是与勘测规划队的全体技术人员精心策划和艰苦努力分不开的,他们是有功芝斩。进一步来说,德令哈农场的这一规划,为以后在柴达木地区所办的22个农场,起到了榜样作用。

  第五、相应地开展多种经营。在简易公路公路修通、大抓农业生产的同时,采购耕畜、种畜、种猪、种鸡等发展家畜家禽;试种蔬菜,修建水磨加工面粉等,走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道路,农、牧、工、副从无到有地开始全面发展。

  第六、组建应办公室。由谢万贞负责场部的物资分配和生活供应工作。他非常认真负责,对分配供应工作一丝不苟,做到按需分配,铁面无私。苏鸿钧同志负责西宁采购供应站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因为农场在生产生活上所需物资,全由外地供应。而籽种、口粮,除从希里沟组织牧民用耗牛驮运一部分外,主要从湟源、西宁组织供应,所需材料、工具、设备等,全由西宁或内地采购供应。在当时交通十分不便,运力级缺的情况下,搞供应工作是非常辛苦。然而他们却以任劳任怨、艰苦奋斗的精神,千方百计地去完成十分复杂繁重的艰巨任务,为创建农场立了大功。

  第七、搞好场群关系,做好群众工作。首先搞好与看押部队的关系。部队官兵日以继夜站岗放哨,顶严寒,冒风雪,非常辛苦。因此场领导在生活上住房上优先照顾,主动安排,并由政委经常上门征求意见,及时研究决犯人关押中存在和发生的问题。在官兵积级负责,同力配合下,一年来没有发生过犯人逃跑事故,与农场的关系也搞得很好。

  其次搞好场群关系,农场的领导达德令哈后,先去拜访三区区长廖永和,蒙古族王爷索南邦杰,并经常去征求他们对农场的意见和要求。农场领导主动提出并具体安排给牧民群众义务治病;同时吸收了蒙古族基层干部,希里布、挑加、多日杰等到农场担任领导干部,密切了场群关系。农场还主动帮助牧民建立定居点,划拨给亩连片地,造田5多亩,无偿地让群众利用农场的灌渠浇地,无偿地赠送5辆畜车,两部双铧犁,5套挽具,并帮助牧民学种地。在这种情况下,群众也主地帮助农场驮运口粮、籽种,帮助农场提防犯人逃跑等,进一步密切了场群关系。

  综上所述,在柴达木德令哈这块级其艰苦的自然环境中,为创建农场开发柴达木,全场的干部职工,部队官兵,上下一条心,不怕严寒风沙,不怕风日晒,实干苦干,战天斗地,经过集中针部精力,以连续作战的精神,一年的努力拼搏,使德令哈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使农场的创建初具规模,为开发柴达木农业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也为开办更多的国营劳改农场积累了可贵经验,树立了榜样。

  〈二〉

  在德令哈农场建场的第二年,即年,农场的领导和干部、部队官兵、职工和犯人经过艰难的第一年后,更加信心百倍的投入到第二年的生产建设中。以创业的精神建家立业,又继续大干苦干,使农场具有相当在规模,展现出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

  农场的播种面积,由年的亩扩大到6万亩;5个大队级农业作业站和一个农业试验站全部修建起来,希里沟、怀头他拉分场开始筹建;5个作业站的耕地,相适应地灌溉渠系,场间机耕道路和机耕田块逐步修建起来林带也开始栽植。为了把农场的林带尽快栽植起来,组织专人到希里沟、湟源去采购树苗。把买好的树苗,用泥巴糊起来,用草带一捆一捆的包好,赶农时季节运到农场,及时把树苗栽到田间林带上和道路旁,及时浇水,精心爱护,成活率在90%以上。在荒漠草原上第一次出现了绿色的幼小林带。

  以灌溉为主的农场,特别是象德令哈这样的大农场,水利设施是一大工程,渠道管理也是一件大事。从巴音河引水来灌溉10万亩的农田,要修主干渠35公里,支渠公里,加上斗、毛。农渠,工程量是相当大的。只能按耕地的扩大,逐年来修建。在修好以后,由于用水量大到10立方米,更需要许多人来管理。

  农场领导为了把渠系修好管好,把从大学水利专业毕业的阵彦昭同志派去抓修管工作。他吃住在水利工地吃苦耐劳,踏实工作,保证了灌溉用水,是一个好样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不但工作认真负责,而且一干就是20多年,把青春贡献在农场,是知识分子的好榜样。

  在大抓农业生产同时,于55年开始筹建牧场。各农业作业站的耕畜、肉畜、种猪种鸡等都开始饲养,蔬菜开始大面积种植,全场人员吃上了自己生产的蔬菜和肉食。

  在大抓农牧业生产的同时,也开始发展多种经营。按规划和需要筹建副食厂、油面电厂、被服厂、煤矿、商店、砖厂、汽车修配厂、木工厂、石灰厂等,来为农场的生活与生产建设服务。

  经过两年的生产建设,成功的在柴达木地工区创建了第一个大型的国营劳改农场,也建起了第一片农业绿洲。这一成绩的取得,首先归功于当时省上的正确领导和中央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其次归功于上级业务部门的全力扶持和具体指导;再次是靠郝登阁场长强有力的领导和认真细致的计划安排与具体指挥,是全场干警、职工的无私奉献和实干苦干,带领犯人与大自然拼搏的结果。

作者:张进魁

特别鸣谢:海西州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海西州民族歌舞团

本公号长期征收稿件

投稿邮箱:

qq.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