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症状 http://pf.39.net/bdfyy/qsnbdf/190311/6947166.html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杨晓东 海西州提出:努力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的转变,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发展思路。那么探索海西州文旅新型城镇化模式可以助力和促进这四大转变。 一、海西州有条件探索独特的文旅新型城镇化模式新型城镇化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关键,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强劲动力。 海西州新型城镇化十三五目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5%(年城镇化率75%),所有城镇建成“美丽城镇”,具备条件的农村基本建成“美丽乡村”,成为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海西州拥有昆仑文化、吐蕃吐谷浑文化、德都蒙古文化、农垦文化等历史文化,拥有大昆仑博物馆、德都蒙古博物馆,正在打造柴达木文化品牌。提出培育形成海西精神,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 海西州旅游资源丰富,拥有茶卡盐湖“天空之镜”景区;昆仑山大景区、德令哈“两湖一址”、柏树山德都蒙古原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柴达木雅丹地貌群、都兰东方金字塔等重点旅游景区,培育打造察尔汗盐湖、新能源观光等工业旅游,力争建成青藏高原重要旅游目的地。 文旅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将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景观资源进行深度链接,将城市、县城、小城镇、乡村以及景区和社区紧密结合,形成“文化+旅游+新型城镇化”的有机体。 海西州有德令哈、格尔木两市,都兰、乌兰、天峻三县和大柴旦、冷湖、茫崖三个行政委员会,有5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05个行政村、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行政层级清晰,有构建文旅新型城镇化的条件。 文旅新型城镇化模式是依托地域特色、生态特色、人文特色、民族特色等要素,体现城市定位、人文内涵和旅游特征,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为支柱产业,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市场化开发运营机制,构建独特城市风貌、错落有致空间结构的特有形态,打造文旅城市、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以及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城镇格局,形成人口聚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文化鲜明的具有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等文旅消费产业聚集区的,以全域旅游为特质的文化+旅游+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海西州正在全力打造格尔木和德令哈两个中心城市,并加快建设以县城所在地为重点的城镇和特色产业小镇,茶卡镇入选全国首批特色小镇,6个高原美丽城镇、8个美丽乡村。十三五时期,海西州提出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打造好以茶卡为代表的特色城镇建设,辐射带动每个地区至少建成2个国家级特色小镇。做大做强重点中心城镇,建成一批具有特色、富有活力的交通重镇、产业强镇、商贸大镇、旅游名镇。 海西州独具魅力文化资源和精彩缤纷旅游要素,有很好条件和资源禀赋打造体现“青藏高原地区原生态绿色景观和柴达木盆地水草肥美、名山大川环抱的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特质的,文旅新型城镇化模式。可概括为体现“山水映衬生态、生态彰显文化、文化助力旅游”特点,构建“以山水为基础、生态为支撑、文化为灵魂、旅游为主线、政府为平台、企业为主体”的文旅新型城镇化模式。 海西州在文旅发展方面提出到“十三五”末,打造20个A级旅游景区,其中5A级景区个;年接待游客突破千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亿元,打响柴达木文化旅游品牌,形成百亿元文化旅游产业。那么这种文旅新型城镇化模式可助力海西州目标的实现。 文旅新型城镇化模式的特征可从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是以优美的生态环境资源要素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禀赋为基础,以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为引领,体现“产业+社区+文化+旅游”的四重功能,实现各功能相互之间有机整合与融合。 二是以文化和旅游双产业为支柱,链接相关产业,形成产业生态链。以互联网+为桥梁,搭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平台,形成“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金融”以及“旅游+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健康”、“旅游+体育”、“旅游+教育”等颇具活力的产业生态链。 三是以全域旅游为方向,以城乡一体为根基,融入生态情、山水画、田园诗、民俗风、文化歌、生活曲、梦幻情的生活情景,形成空间全域、行业全域、消费全域、时间全域和社会全域、发展全域等“六个全域”态势。 四是以产城融合的综合开发为手段,以城市为基础,承载文旅产业空间和发展文旅经济,以文旅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进一步提升土地价值,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充满活力、持续向上的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情景。 五是以人口聚集和融入城市为目的,以文化+旅游为吸引核,将长期居留型聚集与中短期流动性聚集相结合,促进人口就业和文旅消费,构成城市发展的文旅产业结构,产生对城镇的工作、生活、交通、金融、购物、游憩、餐饮等需求,带动文旅新型城镇化发展。 二、文旅新型城镇化模式可促进海西州全域旅游发展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形成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海西州正在构建“一轴带动、双核引领、两翼齐飞、多点支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一轴:即青藏铁路主轴线;双核:即格尔木、德令哈两个区域中心城市;两翼:即茫崖-格尔木-都兰城市发展带,德令哈-乌兰-天峻城市发展带;多点:即各类工业集中区和建制镇。这种城镇布局为全域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全域旅游是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从原来单一的观光型转向休闲度假、体育健身、乡村体验、养生养老等新的产品业态。 文旅新型城镇化是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人口向城市、县城和小城镇聚集,进而提升城市和小城镇的居住、工作、商贸及公共配套服务水平,形成以文旅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和产业生态链结构,进而搭建智慧化与互联网平台,以通信和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游客互动体验为根本,以便捷优化管理为保障的智慧化文化旅游系统,进而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城镇的品质和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 文旅新型城镇化能更好地促进海西州全市域旅游发展,是以城市和小城镇为载体,以海西州全市域旅游为目的,通过文化传承展示和旅游景观资源吸引旅游客源和促进人口聚集,形成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为主的“双产业”(绿色产业),打造“互联网+引擎、产业引擎、服务引擎”的“三引擎”,构建起以“新型城镇化架构、产业链整合架构、旅游目的地架构”共同支撑的发展结构。 文旅新型城镇化促进海西州全域旅游的路径,应以海西州双核,即格尔木、德令哈两个区域中心城市为文旅发展中心区,以两翼,即茫崖-格尔木-都兰城市发展带,德令哈-乌兰-天峻城市发展带为各具特色的文旅发展组团,以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为文旅发展的游憩点,以旅游景区为文旅发展的引爆点,形成点线面双向互动、旅游景观星罗棋布的全域旅游布局。同时,在海西州市区周围以及县城周边,打造环城游憩带,形成依托小城镇、旅游区、村落而发展的休闲游憩带,成为田园城市建设的组成部分,这些就是文旅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内容。 文旅新型城镇化促进海西州全域旅游的产业项目开发架构,可体现为“旅游吸引核+休闲聚集+商街+居住”的开发架构。旅游吸引核——特色项目吸引核(包括主题乐园、景区等)、风貌吸引核(包括古镇、艺术、创意等)、广场吸引核(包括实景演出、篝火晚会等)、餐饮吸引等;休闲聚集——餐饮聚集、酒吧与夜市聚集、创意客栈聚集等;商街——创意工坊街区(诸如百工坊、百艺坊等)、娱乐游乐街区(演艺、歌吧、养疗等)、休闲街区与商业地产;居住——就业与本地居民第一居所、城市与周末居住第二居所、养老与度假居住第三居所等。 供稿:杨晓东编辑:郭雪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