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视频一览柴达木风光 ?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 爱在柴达木·梦在钱塘江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文化走亲系列活动 一场千里之约 一场民族文化盛宴 12月10日 相约北仑博地影秀大剧院 (文末有福利哦,一定要看到最后) 为感恩浙江省和浙江人民对海西的无私大爱,进一步深化对口支援帮扶工作,全面展现海西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促进两地的交流交往交融,由中共海西州委、海西州人民政府、浙江省对口支援海西州指挥部主办的“爱在柴达木梦在钱塘江”为主题,赴浙江文化走亲、民族文化展示文艺演出,将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献演,期待您的光临! 这是一个代表海西六十四万群众的团队, 带着感恩的心, 将一台具有浓郁海西民族特色的文艺晚会, 献给为海西做出贡献的援青干部 和投资开发柴达木的仁人志士, 深化两地兄弟情谊,共话美好发展未来。 一波精彩节目剧透来袭~ 第一篇章牵手钱江看昆仑一、舞蹈《盛世和谐赞》,表演:海西州民族歌舞团 二、歌曲《牵手钱塘看昆仑》,演唱:海西州民族歌舞团施晨 三、歌曲《天路》,演唱:海西州民族歌舞团加格措吉 四、舞蹈《那达慕风采》,表演:海西州民族歌舞团 五、京韵大鼓《感恩》,演唱:海西州民族歌舞团杨丽君 第二篇章祖国聚宝盆神奇柴达木六、舞蹈《高原女人》,表演:海西州民族歌舞团 七、歌曲《海然海然》《鸿雁》,演唱:海西州民族歌舞团道尔吉 八、舞蹈《雪域欢歌》,表演:海西州民族歌舞团 九、长调·呼麦《走马·獒神》,演唱:旭日柴达木马头琴乐团 十、歌曲《金色柴达木》,演唱:海西州民族歌舞团李秀琴 第三篇章手牵手心相连十一、舞蹈《丝路随想》,表演:海西州民族歌舞团 十二、马头琴齐奏《骏》《牧马人》,演奏:柴达木马头琴乐团 十三、舞蹈《激情热巴》,表演:海西州民族歌舞团 十四、歌曲《天上人间柴达木》,演唱:海西州民族歌舞团来国庆 十五、歌曲《爱在柴达木》,演唱:李秀琴、来国庆、加格措吉、施晨 十六、情景歌舞《金手镯》表演:海西州民族歌舞团 尾声:《永远的家园》 主办单位:中共海西州委、海西州人民政府、浙江省对口支援青海省海西州指挥部 承办单位:中共海西州委宣传部、海西州文联、海西州文体广电局、海西州旅游局、海西州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海西州政府驻杭州联络处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建政于年,现辖格尔木、德令哈两市,都兰、乌兰、天峻三县和大柴旦、冷湖、茫崖三个行政委员会,共有44个乡镇(街道)、个村(社区)。常住人口60万,其中户籍人口40.43万。因居青海湖以西,故名海西。州域总面积32.5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1.7%,是青海省区域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州,主体为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系蒙古语,意为“盐泽之地”),盆地面积约占全州总面积的78.76%,故柴达木又成为海西州的代称。 海西区位优越,是青藏高原的衢地。海西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南通西藏,北达甘肃,西出新疆,处于青甘新藏四省区交汇的中心地带,也曾是通往西域的古“丝绸之路”辅道。境内兰西拉光缆、青新光缆、青藏千伏交直流联网线路贯穿全境,格尔木—拉萨成品油输油管线和涩宁兰输气管线分布境内,青藏铁路和国道、线横贯全境,并与国道线、西部大通道及省、州道纵横贯通,形成四通八达、衢通四省的交通通信网络,是连接西藏、新疆、甘肃的战略支撑点和祖国西部腹地的交通枢纽,也是支援和稳定西藏、南疆的重要保障基地。 海西文化多元,是昆仑文化的圣地。据考古发现,早在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境内就已有人类活动,留下了众多遗址遗迹,后来又有张骞到访、王莽置郡、吐谷浑建国、隋炀帝设县、卜烟帖木儿封王、俺答汗进驻、固始汗一统等著名历史事件。海西文化多元,是昆仑文化的发祥地,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问祖、朝圣修炼的圣地,同时由昆仑文化这座“文化富矿”孕育衍生的诸羌、吐谷浑、吐蕃、德都蒙古、藏族等多元文化都曾在柴达木尽情绽放,留下了极为光辉灿烂的一页。 海西矿产富集,是资源丰饶的宝地。“聚宝盆”柴达木盆地举世闻名,已发现矿产种,产地处,探明储量的矿产90种,矿产地个,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万亿元以上,是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是全省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尤其是钾肥产能占到全国的90%以上,为全国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钾盐、镁盐等9种资源量居全国之首。此外,境内太阳能、风能资源特别丰富,年平均日照数在小时以上,年风能可利用时间达~小时,全州太阳能发电理论装机容量40亿千瓦,相当于个三峡。 海西景观独特,是风光壮美的胜地。海西州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世界屋脊和深居内陆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海西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大部分旅游资源都保持了原始风貌,景观独特、奇美、神秘,是开展登山旅游、生态旅游、科学考察、文化旅游、探险旅游、宗教朝觐和了解蒙藏民族风情的理想胜地,也是我国旅游向西部转移的一个新的增长极。长江源头、雅丹地貌、茫茫戈壁、海市蜃楼、千年冰川、万丈盐桥、昆仑山道教圣地、西王母瑶池、二郎神洞、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唐代吐蕃古墓葬群、“天空之镜”茶卡盐湖等闻名遐尔,为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引来源头活水。 海西环境特殊,是生态安全的要地。全州平均海拔在米左右,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多风、缺氧、寒冷,年平均降水量16.7~.7毫米,年平均蒸发量~毫米,平均空气含氧量仅是平原地区的72%。境内河湖众多、水量丰沛,是长江的发源地,长流性河流达80余条。海西与环绕四周的三江源、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等独特单元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生态地位极为重要。中国一、世界第二大河长江发源于海西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地区,北部的祁连山滋养了黑河、大通河乃至青海湖70%的补水量,尤其是发源于海西州天峻县的黑河对甘肃、内蒙古乃至黄土高原的防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通过柴达木地区的稀释、消减、兼容,把内蒙古、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等地区肆虐的沙漠围挡在昆仑山以北,成为“中华水塔”三江源非常重要的生态屏障。 海西工业突出,是循环发展的阵地。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于年10月被列为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之一,年3月国务院批复《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而上升为国家战略。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基本形成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工、金属冶金四大传统基础产业和特色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区域性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是青海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排头兵,也是带动青海发展的重点地区。在工业化带动下,全州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现有各类城镇23个,其中城市2个(即德令哈市和格尔木市),建制镇21个,城镇化率为69.02%。 海西民族和睦,是民生保障的福地。海西是一个移民型、多民族聚集的地区,有汉、蒙古、藏、回、土、撒拉等3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2%。各族干部群众扎根海西,锐意进取、团结拼搏,培育打造了“创新卓越、包容大气、务实诚信、担当奉献、感恩图报”的海西精神,成为柴达木人共同的精神之魂和价值追求。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谱写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崭新篇章,保持了全州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两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每年投入民生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75%以上,各项民生事业明显改善和提升,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元、元,分别增长9.1%和9.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元、元。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清零成果,荣获全省唯一的脱贫攻坚工作“突出贡献奖”,都兰县和大柴旦、冷湖、茫崖三行委在全省首批脱贫摘帽,其余四个市县均达到脱贫摘帽标准并进入公示期。 海西前景广阔,是转型发展的重地。“十三五”时期,海西州将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指引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在海西盐湖码头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地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贯彻省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一个同步,四个更加”奋斗目标和“海西实现转型发展,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示范区”目标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重点打造千亿元锂产业、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千亿元新材料产业、千亿元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千万吨级高原油气田及油气化工产业“五个千”产业集群,到“十三五”末,力争全州GDP实现亿元,地方财政达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元和元以上,建成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现代化强州。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节能减排、生态环保指标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上半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亿元、增长7.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地方公共预算收入28.4亿元、增长1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6%;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6.4%。 来自青海海西的表演团队, 了解一下~ ? 海西州民族歌舞团海西州民族歌舞团始建于年7月,前身是海西州文艺工作队。年组建成立海西州民族歌舞团,现共有职工64人,其中正式在编人员43人(编制数48人),编外人员14人,临聘人员7人;演职人员国家二级演员(高级专业技术职称)9人,国家三级演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6人,国家四级演员(初级专业技术职称)22人。内设机构有舞蹈队、声乐队、器乐队、舞美队、曲艺队。 海西州民族歌舞团建团初期,演出的节目多以“移植”为主,后来发展到以演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自创节目为主。在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指引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弘扬中华民族先进文化为己任,继承各民族优秀文化艺术,高扬时代主旋律,演绎时代精神,积极打造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舞台艺术精品,文艺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繁荣海西的经济与文化,保持民族的团结与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建团六十年来,发掘、创作、演出了一大批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气息、既有高雅艺术又有大众文化的汉族、蒙古族、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舞蹈、歌曲、乐曲等节目。作为全州唯一的专业文艺团体,多年来,深入农村、牧区、企业厂矿、军队、寺院和学校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各族各界群众演出了一台又一台时代感强、歌颂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文艺节目,年均完成演出任务余场。多次被省、州评为文化先进单位、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文明单位。年10月,被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授予中国演出行业诚信经营单位,年—年被青海省团省委、海西州团州委授予“青年文明号”和“柴达木青年文明号”称号。 海西州民族歌舞团在进行文艺创作的同时,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强化演职人员基础培训,先后与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青海省艺校、青海省演艺集团等院校合作,定期对演员进行专业进修培训;多次邀请著名舞蹈家、音乐人、作曲家来团进行培训和创作。通过持续的培训学习,有效提高了全团演员的专业素养和舞台表演水平,助推了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年以来,先后创作出了《天上人间柴达木》、《三江同源看青海》、《金色的柴达木》、《幸福的家园》、《天边的牧歌》、《春满柴达木》、《相约昆仑》和《情聚柴达木》等主题歌舞晚会;创作了具有浓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歌曲《天上人间柴达木》、《湖畔的情人美丽的城》、《德令哈遇见你》、《牵着你的手》、《永远的家园》、《海西欢歌》等78首;编排了蒙古族舞蹈《赤色火焰》、《感恩大地》、《劳作的响声》、《守望的父辈》、《草原迎新曲》等21个,藏族舞蹈《天峰·瑶池》、《圣洁》、《泉涌昆仑》、《祈愿幸福》等18个,多民族舞蹈《盐泽欢歌》、《欢乐的草原》、《盛世和谐赞》、《丝路随想》等13,歌伴舞《红红火火丰收年》、《天边的牧歌》、《高天花海幸福长》、《金色柴达木》、《神奇柴达木》等42个;器乐曲《追风逐日》、《白马》、《骏》等10余首;发行专辑《祖国聚宝盆神奇柴达木》放歌德令哈60首歌曲大碟、《柴达木永远的家园》海西州民族歌舞团歌曲选集等。 近年来,新一代演员频频亮相国际、中央电视台、各省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屡屡捧获国家级、省级文艺赛事的缤纷奖项,让海西州民族歌舞团备受瞩目,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繁荣民族文艺的魅力热词。舞蹈《丝路随想》入围年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第二批四十强录制节目,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文艺工作委员会、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演艺工作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歌舞中国-民族中秋文艺晚会”荣获优秀表演节目奖、优秀传承节目奖、优秀组织机构奖和年青海卫视春节联欢晚会最受观众喜爱的节目。体育舞蹈《那达慕风采》荣获青海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体育表演类比赛一等奖。舞蹈《丝路随想》、歌伴舞《永恒的祝福》在青海省“春满三江源筑梦新时代”春节联欢晚会中荣获全省一等奖、二等奖。歌曲《雪域赞歌》获得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舞蹈《守望的父辈》、《劳作》、《那达慕风采》在青海省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原创舞蹈精品展暨原创舞蹈大赛中分别荣获专业组二等奖、专业组优秀表演奖和优秀组织奖。歌舞晚会《情聚柴达木》在“梨园展风采.歌舞咏中华”青海省喜迎十九大专业文艺院团调演中荣获优秀组织奖、优秀编导奖、优秀音乐奖,其中马头琴齐奏《故乡》荣获优秀节目奖;舞蹈《守望父辈》荣获优秀节目奖;舞蹈《丝路随想》荣获优秀节目奖。歌舞晚会《南丝路随想》被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执委会秘书处评为优秀组织单位奖等。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多次出访法国、蒙古国、日本等国家,作为民族团结的使者巡演于祖国大江南北,为宣传大美青海,魅力海西,促进文化交融、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更让海西州民族歌舞团成为一个声名远播的响亮名字。 今后,海西州民族歌舞团将以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重要讲话为指导,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植根海西文化沃土,努力发掘本土优势文化资源,推进精品创作、文化惠民两项工程。结合海西州州情,重点打造推出一系列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群众喜闻乐见、有生命力的精品舞台剧和文艺力作。 柴达木马头琴乐团福利在此12月10日, 在北仑博地影秀大剧院, 阿拉北仑人都有机会一睹这场文化盛宴。 福利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