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7-3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青海华图开班课程时间:

03月01日青海省省考基地营

02月28日青海省中小学教师招聘基地营

模块一:教育学原理

第四章教育目的一、单项选择题21.马斯洛关于教育目的所持的观点或理论是()。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文化本位论D.宗教本位论2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普遍和特殊的关系D.量变和质变的关系23.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起定向和奠基作用的是()。A.智育B.美育C.德育D.体育24.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A.培养人的智力B.为其上一级学校输送拔尖人才C.培养各种专门人才D.为人的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25.“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体现了()的教育目的观点。A.教育无目的论B.社会本位论C.科学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26.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是普通中学在()方面的要求。A.劳动技术教育B.体育C.德育D.美育27.美国教育家帕克认为,“一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人,即人的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这种教育目的是属于()。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文化本位论D.生活本位论28.20世纪末,为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开始特别重视()。A.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B.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C.发展职业教育D.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9.下列表述反映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的是()。A.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B.教育首要功能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C.应当根据社会需要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D.社会发展有赖于个人发展30.智育的根本任务是()。A.发展学生的智力B.培养学生的自主性C.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D.完善学生的人格31.涂尔干说:“教育是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实施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这种论断正确地指出了()。A.教育具有社会性B.教育就是使人的天赋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C.教育要促进人的个性化D.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3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多次变化,说明了教育目的受()。A.文化传统的制约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制约C.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D.外国教育目的的影响33.“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我们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是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我们假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上述论断的代表人物是()。A.柏拉图B.洛克C.杜威D.布鲁纳34.()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35.在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时,决定教育目的的追求和价值倾向性的是()。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B.价值取向C.教育功能D.教育方针36.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A.哲学观念B.人性假设C.理想人格D.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37.“以人为本”是教育出发点的问题。教育“为了什么”,是一切社会、一切时代的教育都要回答的问题。现在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就是以()为本。A.学生需要B.社会需要C.学生的全面发展D.家长期望38.下列关于生活本位论的观点,说法错误的是()。A.准备生活论的基本观点,即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B.适应生活论认为教育是生活本身,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社会的人C.杜威作为适应生活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D.生活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斯宾塞主张,教育即生活39.成人往往按照自己习惯设计的蓝图去要求、塑造儿童,使儿童的天性得不到发展,这是因为在制定教育目的时未考虑到()。A.社会发展的需要B.教育方针C.教育政策D.儿童的需求40.裴斯泰洛齐认为:“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这句话反映了()。A.教育无目的论B.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C.效能主义的教育目的论D.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21.A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有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奈勒、马斯洛、萨特及中国古代的孟轲等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故本题选A。22.C本题考查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关系。故本题选C。23.C本题考查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德智体美劳分别有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德育在五育中起着动力和导向作用,智育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起定向和奠基作用的是德育。故本题选C。24.D本题考查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人的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是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故本题选D。25.B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为教育的基本目的,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故本题选B。26.A本题考查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普通中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是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故本题选A。27.A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题干里帕克提出的观点,属于个人本位论的基本理念。故本题选A。28.A本题考查素质教育。为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其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故本题选A。29.C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故本题选C。30.A本题考查智育的任务。智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故本题选A。31.A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题干中列举的涂尔干的观点,侧重于适应社会对儿童的要求,属于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故本题选A。32.C本题考查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当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后,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也要相应调整才能发挥最大作用。故本题选C。33.C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题干中“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完全符合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该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故本题选C。34.A本题考查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题干所述为德育的基本概念。故本题选A。35.B本题考查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在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时,决定教育目的的追求和价值倾向性的是价值取向。故本题选B。36.D本题考查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目的确立的客观依据首先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需要;其次要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的需求;再次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要。选项ABC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方面。故本题选D。37.C本题考查“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教育出发点的问题。教育“为了什么”,是一切社会、一切时代的教育都要回答的问题。“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故本题选C。38.D本题考查生活本位论。生活本位论又可分为准备生活论和适应生活论。前者以斯宾塞为代表,后者以杜威为代表。在斯宾塞看来,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生活准备说”,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人们怎么样生活,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适应生活论认为教育是生活本身,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社会的人。所以选项ABC正确。选项D中,教育即生活是杜威的观点。故本题选D。39.D本题考查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目的的确定,要从多方面考虑才能更为科学:(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及需要。题干中强调按照自己的习惯,使儿童天性得不到发展,可以看出忽视了对儿童的研究。故本题选D。40.B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裴斯泰洛齐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故本题选B。

事业单位定金班

牛年特惠“定金班”

定金享三大福利

事业单位+课时网课

课程优惠最高元

??新版图书包邮到家

??扫码即可开学,冲冲冲

小伙伴们好内容快转发给身边的人唷

西宁联系-

西宁联系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