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我们来了~” “来了啊,坐。”女人语气轻松随意,可是手上已经忙活着倒起水来。 “咱就接着上次的《阳光警营》做吧···前面让你们寄回家的十字绣,家里人还喜欢么?” “喜欢着呢~我媳妇还说让我把上次抢险救援的也做成十字绣寄回家·········” “绣女”俞兰家里又热热闹闹地挤满了一屋子消防兵。在刚刚过去的九月,和消防“打了八年交道”的她才得知,自己成为了青海省入选全国年《全民消防我代言》大型公益活动的代言人之一,也是在这一年,她即将完成《消防情·中国梦》系列作品,并准备在不久后展出。 灾难让她牢牢记住了橙色背影 “就是要嫁到消防队去!” 但凡经历过4.14玉树大地震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些惊心动魄,撕肝裂肺的惨烈场面——无数条鲜活的生命被废墟吞噬,到处都是断壁残垣:滚落的巨石、倒塌的房屋、垮塌的公路、损毁的车辆……山河破碎,满目疮痍。 这样的天灾人祸看进了俞兰心里,这流趟着血和泪的土地也就从此扎根在她的记忆里了,而废墟中的消防官兵不顾个人安危从断裂的水泥板中英勇救人的场面,成为她回忆这场灾难时,最温暖的一丝触动:疲惫、困倦、焦灼写满了一张张因大量活动加缺氧而煞白的脸,在那样的废墟之上,谁又能看出这些拯救了无数生命,挽救不计其数家庭的少年在他们这个年纪应该有的稚气呢。 俞兰觉得这就是一片绽放在这片哭泣大地上的格桑花,这些消防战士都像是铁打的、钢铸的,明明疲惫不堪却还是躬弯着身子,在废墟里寻找生命的迹象。变形扭断的钢筋划破了他们的手臂,鲜血就顺着已经磨没了的手套滴答;战士们的迷彩服被汗水浸湿、晾干、又浸湿,上面结了厚厚的盐痂;现场扬起的尘土、分不清是自己还是被困者的已经凝固发黑的血,粘在衣服上、身上,哪里都是。战士们却不曾在意,依旧拖着疲惫的身体,怀着昂扬的斗志作战在最危险的地方。那一天,对所有玉树的百姓来说是一场灾难;也正从那一天起,”橙色“开始进入俞兰的生活,逐渐见证了她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回到海东,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的她拿起针线,创作出的《情系灾区》系列优秀刺绣作品。其中的一针一线,编织出她对橙色背影特殊的情怀。 (十字绣作品《玉树的震前震后》) 回到海东,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的她拿起针线,创作出的《情系灾区》系列优秀刺绣作品。其中的一针一线,编织出她对橄榄绿特殊的情怀。 (十字绣作品《烈火雄心》) 时常陪在身边的女儿自然对这种情怀耳濡目染,从小就深深爱上了守护人民的绿色身影。一心想着报考军事院校的她却因几分只差无缘军旅生涯。但随后的日子里,她紧紧抓住一切能够与军人结缘的机会,去派出所当文员、各方打听消防队招文员的消息。爸爸本想让她管理自己的公司,可她却一门心思扑在消防上,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军民鱼水情,情谊深似海。这时俞兰总会在背后支持着她。父亲面对母女联盟总会无奈的说:“你呀,爱当兵的,爱当兵的,到最后把女儿也带进去了,我看你就把女儿嫁到消防队去。”这时,母女总会异口同声道:“对,就是要嫁到消防队去。”其实,还真让爸爸说中了,女儿还真想在红门警营找到那个“他”。 绣花针的最美红门故事 “张飞拿针——粗中带细!” 有情的地方就会有温度,存爱的地方总会聚温暖。年的“五一”劳动节,海东市平安区公安消防大队出现了一个忙碌的身影——俞兰,又借着这次“节日慰问”的机会走进了警营,也从此走进了平安消防队的生活里,这还得从一场抢险救援说起: 家装 年4月2日,6名工人在海东市平安县古城乡某水库放水涵洞内施工时,被困在长约米、高不到1.5米的涵洞内,生命危在旦夕。海东支队接警后,调集平安大中队、特勤中队官兵前往事故发生地进行救援。 在救援中,平安中队的6名攻坚组成员背负近20公斤的单兵装备、先后8次深入涵洞,每次出来,仅仅吸两口氧气、喝几口水就又返回洞内进行救援。最终克服重重困难,历经4个半小时的紧张救援,最终将被困者成功救出。该事故受到市委市政府和当地百姓的盛赞,副市长初军委现场向官兵表示了感谢,指出海东消防部队是一支作风优良、英勇顽强,让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放心的人民子弟兵! 当时青海电视台和海东电视台对此事进行了多次报道,俞兰就这样在电视屏幕里又看到了那些熟悉的橙色背影,一股暖流瞬间从心底流出,于是就有了俞兰慰问警营这一出了。 自那以后,俞兰就成了平安消防队的常客,或者说是“一员”,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她成为了平安消防队官兵最亲近的“俞阿姨”:给他们缝衣服、在他们想家时陪他们唠嗑、帮忙调解和妻子、女朋友的矛盾......警营虽坐落在城市,但由于部队纪律、繁重的工作、任务,部队官兵每年只有可怜巴巴的几十天假期,一旦碰到重大安保任务或重大火灾都会全员停休。很多家庭矛盾、个人问题都只能拖着、耽搁着。孩子哭着要爸爸、妻子千里迢迢看丈夫、年迈的父母眼含着泪水攥着孩子的手......这些俞兰都看在眼里,抛去对消防的特殊情感不说,身为母亲的她是千万感慨于心,她总觉得应该做点什么,而她也真的去做了,而且一做就是三度春秋。另外,为了缓解战士们平时训练的压力、陶冶情操,俞兰总会抽战士们训练空余时间教他们古筝、刺绣等等。 刚开始还有个小插曲:消防战士都是血气方刚的大小伙,扛拉梯、爬楼翻窗不在话下。俞兰想教他们刺绣的时候,中队战士全都望而却步,那不都是大家闺秀闺房中干的事嘛,这一群大老爷们弄啥呢,因此没人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中队长也一脸苦笑,说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嘛?长满老茧的双手怎能掌控得了丁点大的绣花针?而且大老爷们做针线活,说出去还不被别人笑掉大去牙了! (消防主题剪纸) 俞兰极力劝说:“试一试呗,这张飞拿绣花针——粗中要带细呢,你们都是血气方刚的大小伙,刚好磨磨你们的性子,再说你们学会以后,把自己生活训练的场景做成十字绣啥的寄回家给爸妈,他们一准高兴”,经不住俞阿姨反复的劝说,最后战士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妥协了。但还别说,刺绣还不一定比消防训练简单,它磨的是人急躁的性子、炼的是人专注的态度。后来等作品完成寄到家里,爸妈都开心的打来电话说好,战士们这股子兴趣也就被提起来了。自此,战士们都不再抵触拿起针线,在执勤战备之余也会将自己的生活在布上勾勒起来,一针一针,在作品中绣出的都是最美红门故事。 跌倒了、站起来、迈开步、跑出去 “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俞兰年出生在青海互助,随后一直在海西洲德令哈长大,在蓄积小学上学,从小父亲去世,家景贫寒,初中毕业以后一直在建筑工地打工,当过保姆种过菜。年去青海棉纺织厂工作。0年棉纺织厂宣布破产后自行创业。拜河湟刺绣艺人为师学习各种刺绣。年在青海省博物馆成功举办:美丽家乡俞兰首届绣品展引起了社会巨大的反响。短短三天,参观的外商和本省人士达三万多人。多次获省市区创业先进个人和妇女带头人的光荣称号。作品多次获奖。设计研发的旅游纪念品获省市创意大赛六个奖项。酷爱文学,曾在报纸和刊物上发表诗歌,散文三十多篇。失业创业的事迹在青海电视台和海东台各个媒体报道。主要作品有十字绣系列作品(情系玉树大爱无疆)、(大美青海系列)(平安富硒蔬菜蓝系列刺绣)、(大美青海旅游纪念品扇系列)、(麦秆画家园系列)。(环湖赛系列)作品被玉树地震博物馆收藏。现在着手在平安张家寨和创业大学生开发现代农业文化科技培训基地和平安富硒果蔬采摘,宣传平安生态富硒农产品,展示河湟农耕文化和伊人平安绣民间文化研发和创新。 更难得的是,俞兰还是个知道感恩的人,过去很多人曾经帮助过她,现在有了一定的成就和基础,就回报社会。她把很多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免费培训一些下岗女工上,让他们既能照顾上家庭、孩子,又能挣上钱,目前,在俞兰这里学会刺绣得到收入的就有三百余人。而俞兰的爱心不仅仅限于这些绣工们,还常常关心和帮助孤寡老人、贫困户、残疾人,让他们得到了人间的大爱。“我会一直坚持下去”,这就是一个绣女的胸怀。 青海卫视——平安伊人秀坊创始人俞兰本期编辑:王江涛 校对核稿:张雕 审核编发:李春飞 任硕范庆典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