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他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德令哈,荒凉、壮美的戈壁,是海子心灵的归宿,许多人,因为德令哈,知道了海子;许多人,因为海子,知道了德令哈。海子在德令哈想念姐姐,德令哈成为了诗人的朝圣之地。 提起德令哈,很多人不一定知道这座遥远的西部城市,在那样一望无际的戈壁上,德令哈应该算是一座大城市了。这座城市有很多的故事,也有很多的人文景观,只是她位于遥远的西部,没有被更多的人熟知而已。 “德令哈”是蒙古语,意为“金色的世界”。德令哈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高寒地区,平均海拔米,共有蒙古、藏、回、撒拉、土、汉等19个民族,是青海省第三大城市。 这里是古老的大海,年轻的盆地,新兴的城市。有美丽富饶的巴音河,莽莽祁连山脉,神奇的他拉岩画,野生动物王国伊克阿拉牧场,神秘的“外星人”遗址,一咸一淡的情人湖,千古奇柏林立的柏树山等等。 一座城市因为一首诗而闻名,便给这座城市带来了许多诗意。因为这首诗,因为德令哈和海子的渊源。年,由青海省委宣传部、省旅游局、青海民族文化促进会、省文联等指导,海西州委、州政府举办“中国首届海子青年诗歌节”,每两年举办一次,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3届,成为德令哈推动文化传播、提升文化品位、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窗口,展现柴达木特色民族文化、展示柴达木高原风土人情。德令哈海子眼中“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成功塑造成“诗意的栖居”、“吟游诗人的驿站”的旅游文化形象,每年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诗人和诗歌爱好者云集海子笔下“美丽的戈壁”,共同享受诗歌的荣光与快乐。德令哈因为海子成为西部旅游地图上一颗璀璨而独特的明珠,德令哈从一个遥远的西部城市,到一个诗人的城市,到一个旅游的城市,成为一个旅游总收入12.49亿元的城市。 这是文化和旅游结合,文艺作品营销的经典案例,我们来尝试分析一下德令哈文化旅游形象打造和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原因,看一下能够给我们那些可以借鉴的启示。 稀缺性策略 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很多行业壁垒被打破,稀缺性的资源已经越来越少,所以具备稀缺性资源是稀缺性策略使用的前提。 德令哈的旅游资源众多,选择打造“海子青年诗歌节”来塑造其文化旅游形象,是因为海子是中国唯一的海子,绝对的稀缺资源。 海子,原名查海生,年3月26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 因其诗歌的杰出成绩,海子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1年4月28日荣获中国文学最高奖项之一——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1年,其被广为传诵的明快亲切的短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高中语文课本;3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选入另一篇经典代表作《麦地》;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人一生要读的60首诗》,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而跻身于几十位中外名家的名作之中。 在中国当代诗坛,海子常常被评价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和“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诗人”。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人物,海子在中国诗坛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他的诗不但影响了一代人的写作,也彻底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诗歌概念,成为中国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的优秀抒情短诗是继“朦胧诗”之后独特而又诗艺出众的作品,兼具抒情性、可诵性和先锋性风格,在当时极为罕见。海子去世后,其作品很快得到诗坛承认并给予极高评价,有关海子诗歌的深度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中科荣获2017年度安全管理优秀奖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