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令哈市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巩固脱贫清零成果、力促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认真贯彻州委、州政府关于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工程部署安排,抓实关键要素,以“四到位”举措确保年内实现清零目标。 选优配强队伍,确保“人力到位”。选好“领头雁”。以村级组织换届为契机,多渠道、宽视野选配村“两委”班子成员,真正把那些眼界宽、能力强、素质好、呼声高的“能人”“贤人”选到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不断充实村级组织“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人才,提高村级“两委”班子成员有效落实集体经济发展各项决策的整体能力。村级换届以来,共选配村“两委”班子成员人,其中致富带头人有33名。派驻“突击队”。认真做好新一轮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选派工作,坚持派需结合、因村组队、精准选派,选派熟悉党群工作的干部到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村、战斗力不强的村,选派熟悉经济工作的干部到产业基础和集体经济薄弱的村,选派熟悉社会工作的干部到矛盾纠纷突出、社会发育滞后的村,共向全市2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15个村集体经济“空壳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90名。培养“后备军”。不断加大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把素质好、能力强、敢担当的优秀党员、复员退伍军人、致富能手等纳入村级班子建设的后备人选,建立村级后备干部库,作为村“两委”班子建设的“血液供应站”。目前,全市42个村共储备后备干部名。 加大培训力度,确保“智力到位”。培训“强素质”。围绕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工程,开展各类培训12期,教育引导42个村党支部书记自觉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一项重大任务,真正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同时,依托德令哈市农牧民党员教育示范基地,举办了3期温棚管理、果蔬种植、牛羊养殖、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累计培训人数达人,切实帮助了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掌握1-2门农村实用技术,让村干部带领群众干事创业本领有了新提升。外出“取真经”。组织各乡镇(街道)负责人、村党支部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95人赴江苏华西村、海北州海晏县考察学习当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工作经验。通过外出“取经”,使基层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了立足乡村实际、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市场思维。同时,组织开展村集体经济“互观互检”活动,积极营造各村“学先进、补短板、争一流”的工作氛围。扶贫“更扶志”。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带领村“两委”干部自觉把“扶贫”与“扶志”结合起来,通过入户走访、集中宣讲等方式,以脱贫和集体经济强村典型的人和事鼓舞群众,以先进事迹感染群众,引导群众转变“等靠要”的思想、提升“比着干”的韧劲,积极投身生产发展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实践中。今年以来,扶贫工作队累计集中宣讲42场(次),受教育的贫困户达余人(次)。同时,邀请省州扶贫宣讲团到市上宣讲,参训人数达余人(次)。 保障资金投入,确保“财力到位”。资金“有保障”。积极响应全州清零工程部署安排,安排财政资金万元,按照村均万元的标准,成立全市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实行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化管理,用于清零工程启动周转。同时,依托“双基联动”办公室,建立支持村集体发展金融基层服务站,协助村“两委”认真做好项目的筛选、推荐及资金使用和风险防范,会同合作金融机构做好项目跟踪和监督管理。对全市村集体经济发展单列信贷计划,开辟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对符合条件的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简化手续并给予优先支持和利率优惠。收益“再投入”。认真总结推广集体经济强村东山村的经验做法,在集体收益分配方式上,确定以村集体和村民两方互利共赢的模式,将村级所得收益的40%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30%用于股民分红福利,30%用于村级公益事业,牢固树立村集体经济“边产出、边投入”的“滚雪球”发展理念。切实发挥东山村示范作用,在东山村成立德令哈市首个“能人议事会”,将13名有想法、有能力、有发展愿望和前景的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小微企业主纳入议事会,为村级体经济发展提供可行性的“金点子”。 健全制度机制,确保“动力到位”。激发“能动性”。着力健全工作激励机制,探索建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容错及奖励机制,对集体经济增收突出的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进行奖励,进一步调动村干部参与农村发展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考评体系,通过科学设置考核内容,规范考核方式,加大考核结果运用力度,切实解决好“考什么”“怎么考”和“怎么用”的问题,确保“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履职尽责、发挥作用、做出贡献。规范“议事制”。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集体决策等制度,健全村级“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实现科学民主决策。进一步明确村“两委”工作职责,规范村级重大事务议事程序,坚持事先确定议题、会前充分准备、会上民主讨论、研究形成决议、执行分工落实的程序,真正做到关系村级发展尤其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大计由群众“拍板”、关系群众利益的大事由群众自己“定夺”。42个村共建立健全“四议两公开”、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等工作制度89项。宣传“树典型”。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正面引导作用,深入挖掘“破零”工程中的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及时总结可复制、可借鉴的模式加以推广,努力营造“破零”工程的浓厚氛围。组织召开全市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推进会,梳理工作思路、交流工作经验,促进乡镇(街道)之间、村与村之间相互之间取长补短,统筹发展。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