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吃月饼 ——儿时的中秋记忆 作者:踏花归去马蹄香 夜已深,晴空万里,万籁俱寂,又是一年中秋之夜!轻轻推开轩窗,望着天空高悬的那一轮明月,清澈透亮,隐隐约约看到嫦娥精心打扮,衣袂飘飘的仙姿轻舞长袖。那棵桂花树馨香怡人,洒满人间。吴刚捧出陈酿的桂花酒,还有那只不停捣药活泼可爱的小白兔。 一缕凉爽的秋风拂面,弥漫着一丝甜甜的味道,风儿吹来的是家乡月饼的味道吗? 或许是离开家乡太久啦!思念故乡亲人的缘故吧。 家乡的亲人啊!你们喝了桂花酒,吃了月饼了吗?还会和我小时候那样分着吃月饼吗? 记得小时候亲戚给我们送来最好的油月饼还分着吃呢! 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谁家有在外工作的亲戚,送一包油月饼,消息会不胫而走,恨不得传遍全村。 油月饼是大城市糕点厂加工制作成的。二舅从太原出差回来,给我家送来一包四块油月饼。粉红色的包装纸最上面,有一张正方形的白纸,白纸上写着山西太原食品糕点厂字样,用纸绳捆着,闻着包装纸散发出来的阵阵香味,令人垂涎欲滴。 二舅头脚出门,我二哥迫不及待想大饱口福。我急急忙忙大喊一声:“娘!二哥要偷吃油月饼”。娘急忙制止了二哥告诉我们,八月十五晚上给月婆婆上供后,一块分着吃,剩下的三块油月饼八月十六走亲戚。那个困难年代,好吃的东西是留着送亲戚朋友的。 我们老家有个习俗,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都要给月婆婆上供,但不知是哪朝哪代的流传下来的。 那时候也没有钟表,看时间靠日月星辰估摸。 一群小孩子在打谷场上一阵疯玩,一轮皎洁的明月从东边的山顶上爬出来,慢慢地升起,清辉的月色一泻千里,白亮亮的照着小山村。 估摸着时辰十点左右,小孩子们闹腾够啦,就眼巴巴的盼望着,把好吃的东西给月婆婆上供磕头后,可以享受啦! 娘给月婆婆准备上供的东西有:新鲜的水果,煮花生,煮老玉米,毛豆,一块油月饼,还有娘亲自打的月饼。父亲拿着小酒壶和小酒盅,倒出一盅酒,摆在大院中央。按大到小,每个人给月婆婆磕三个头。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现在想来,应该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 娘打的月饼是用小米面经过发酵后包好馅,用打月饼的饼铛打好的。而那块油月饼看着就洋气,油汪汪的,酥软,色泽鲜艳,图案喜人闻着香。 娘把油月饼分成四份儿,给我们兄妹一人一小块。小我六岁的妹妹从来不吃甜食,她的那一份给了我,不记得我用什么语言哄的妹妹,依稀记得是说姐姐带你玩之类的话。 妹妹没有给大我两岁的二哥。妹妹可是二哥的小尾巴,二哥走到哪儿她就跟到哪儿。我没有任何印象说让母亲和父亲也尝一尝,我们兄妹几个竟然把油月饼分吃了!现在想来感觉很惭愧! 遥望明月,思绪万千。沉醉在回忆中,感慨无限。 夜已深,凉意浓。 看着朋友邻居送来的月饼,小时候要是有这么多好吃的该有多好啊!那个年代,分吃一块油月饼是一份最纯真的亲情,但分吃一块儿油月饼的年代,以及那时候的快乐和期盼,已经是一去不复返啦! (注:老家管月亮叫月婆婆) 年9月24日深夜 赵晋萍,出生于60年代,网名:踏花归去马蹄香。喜欢说走就走的旅行。喜欢在文字里遨游,在文字里痴缠,尤其喜欢唐诗宋词。作品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上多次发表,现各大网络平台发表转载。 谢小春:男、年生于广东省潮州市,自幼酷爱美术绘画。年参加工作,师从潮彩老艺人习艺、刻苦钻研、精工花卉、百鸟花草、瓷面彩绘。早年在潮州市彩瓷厂从事花面、器型创作设计、绘画工艺至今已近40年。现为广东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潮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美协会员。作品多次获省、国家级金银奖。对潮彩艺术从不放弃、执着追求。 年期间,创新了釉下潮彩新工艺,以骨质瓷坯为载体,采用色彩丰富的陶瓷颜料、运用多次烧成工艺,使陶瓷艺术品实现脱胎换骨式质的飞跃!使作品既保持釉下青花瓷永不退色、古朴淡雅的优势,达到人们喜欢收藏的艺术享受亦兼备釉下潮彩颜色浓烈、富丽华贵的特征。 年创作的《玉壶春瓶》为政府礼品选赠给澳门特首收藏,在釉下潮彩史册上再添一奇葩。荣获广东省潮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