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1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有人说,这部《至暗时刻》是《敦刻尔克》的姊妹篇。不能苟同。

这两部片子除了历史背景之外。没有任何关联。《敦刻尔克》讲的是一个事件。《至暗时刻》讲的是一个人。

这两部片子有一个共同的长处。那就是暂时抛开了对于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价值判断,而聚焦于特殊历史背景中的人性展现。

受到唯物史观影响的人们总是认为,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都是必然发生的,而且未来的事件也必将按照既定的规律发生。一切都是必然的。至少历史总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但我们何妨设想,如果温斯顿丘吉尔没有上台或者没有坚持他主战的坚定立场,甚或,大英帝国选择和纳粹妥协或者投降,战争的最终结果是否会改变?毕竟苏联和美国都有实力彻底打败德国。况且历史也无数次证明,短期内依靠武力打败一国的军队,不代表就可以长久地统治一国的人民。

历史如果有必然性,也是由各种偶然事件堆积而成的。一味妥协的张伯伦导致了纳粹势力不可遏制的扩张,对英国及其殖民地造成日益急迫的威胁,他只好辞职。执政的保守党只有选择工党能够接受的人选丘吉尔继任首相。

至于张伯伦中意的另一个人选,贵族出身的哈利·法克斯子爵,他明智的表示自己的才干不能担任首相,但在丘吉尔组成的战时内阁里他据理力争,为求和派的诉求尽最大努力。如前所述,今天的我们无从判断他的主张是否对英国全国国民有利,我们只能佩服他坚贞的政治品格。他主张通过意大利方面与德国和谈,力争使英国国民少受战火的摧残。

国王——就是《国王的演讲》里那位国王——开始也讨厌言语举止都很粗鲁的军人出身的温斯顿。两人会面的场面只有一丝斜射入内的阳光,沉寂的表象下两颗倔强的心已经一触即发(这里的镜头运用和配色真是教科书式的):

丘吉尔是一个体态臃肿的老人,走几步路就会气喘吁吁。他说话有时吐字不清,有时前后矛盾,令他的秘书深感困惑。

他只有一个坚定的死党,他太太:

他事事棘手,四面碰壁,焦头烂额。战场连连失利,30万盟军被困敦刻尔克,随时可能全军覆没。美国尚在中立时期,不能提供援助。国内军工产业产能不足,武器生产捉襟见肘。种种迹象表明,只有求和是最好的选择。

在战时内阁办公的地下室里,编导留给我们的是应急照明灯鲜血一样的红色和放映机刺眼的白光:

丘吉尔本人则经常是大汗淋漓,一时语塞。他内心的矛盾挣扎简直让人感同身受......

政治家是最理性的人,但是,并非所有英明的决策,都是理性的结果。

在战与和的摇摆中,在决定与德国谈判的最后关头,他内心涌起对希特勒这个小人、下士、骗子、流氓等等的强烈鄙视,他本人虽然言语粗鲁不羁,但在灵魂深处,他是一个充满民族荣誉感的高贵的人。他绝不接受和希特勒这种人谈判!

国王也终于明白,逃避或许可以使那些大臣们躲过战争的洗礼,但自己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流亡。他也转而支持丘吉尔,并提议首相去民间寻找支持。

首相真的跳上一列地铁,他惊异的发现,战还是和,对于这些质朴的百姓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

面对妥协,民众的回答只有一个:“Never!”这个场景中,丘吉尔的眼光由暗淡焦虑转为惊异欣喜,画面镜头的切换和人物形象构图的转换展现了老戏骨奥德曼和导演乔莱特深湛的功力。

于是有了用民船运载部队撤退的“发电机计划”,一件本来异想天开的事情,在一颗颗充满热情的爱国心的助力下成为现实,斗牛犬赢了!

在彻底表明自己决心的议会演讲上,首相终于说出了那段永载史册的名言:

象征胜利的V字也定格在人们心中,几十年来时时被人提起:

只有在战争生死存亡的关头,高傲的英国王室才能接受“斗牛犬”。而只有倔强的“斗牛犬”才能拖着大英帝国打赢了战争。这场战争的胜利,维护了日不落帝国的尊严。

难能可贵的是,在电影院花了两个多小时的我们,记住的不是战争胜利的光荣,而是一位叼着雪茄、骂着人、绝不让步的倔强的老头:

历史留给人们敬仰的是伟人。而伟人打动我们的,却正是因为他也和我们一样,有常人的喜怒哀乐。也许只有把伟人请下神坛,他们的面目才会变得亲切自然,才令他们不仅能活在人们的心中,更能活在人们的生活里。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疼不疼
北京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最好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