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次党代会召开了,暖人心。四个扎扎实实好,小康的青海哈建了。” 伴随着“漫”(唱)花儿的歌声,党代会的精神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东山村的村民们心中生了根,发了芽。 前来宣讲的德令哈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介绍道,这次百姓宣讲大篷车活动主要通过花儿、贤孝、快板儿、小调、三闪令等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十三次党代会的精神带进田间地头,力求能把党代会精神“讲清楚,说明白”。 “修了房子修了路、脱了贫困致了富。”听着花儿里的唱词,年过六旬的东山村村民吴老汉说起了这些年村里的变化。 曾经的东山村人居环境脏、乱、差,自年划归德令哈市河东街道办事处管辖后成了个名副其实的“城中村”,垃圾乱堆、污水横流一时成了东山村的“标签”。 “如今不同了,村里的环境大变样,你看看咱们的东山文化墙修的多大气,都是托了党和政府的福哩!” 的确,如今的东山村硬化道路四通八达,乡间民居整齐划一,透过村里村外的亮丽风貌,便能看到这几年在当地政府大力扶持下发生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一说今天的中国梦,二说民族团结是一家,三说城乡面貌变化大,再说一说幸福的生活比蜜甜。”贤孝说唱《邀阿舅》里的唱词正是东山村人现如今的真实写照。 “以前日子苦,没有功夫弄这些。现在日子富裕了,不用为吃穿愁了,我们就重拾起了‘老当马’(传统)的东西,为大家奔向小康生活添点料。”刚刚表演完节目的村民吴延召似乎还有些意犹未尽。 吴延召是村里曲艺演出队的成员,村里新修的文化大院成了他们演出队的“根据地”,每个周末都会在村文化大院里排练节目,除了在村里演出之外,还参加了不少州上和市里的演出。 除了排练节目,村里的文化大院还时常组织村民们参加各种培训,从制作唐卡到制作德都蒙古手工艺品,各式各样的小技能培训既发展了文化产业,又在庄稼地外让村民多了一份收入。 “北斗星上明着哩,党代会精神放光哩,奋斗目标定哈哩,同步把小康哈过哩。” 台上的节目正演的热火朝天,台下村支书童学成回想起这些年东山村一路走来的情形依旧历历在目。 全村户多人,人均耕地0.公顷,光想靠这点地看老天爷的脸色把日子过出彩来还不是说说就行的。转思路、想办法,靠着紧邻市区的交通优势,学着经营交通运输业、农家乐餐饮、科学养殖、蔬菜种植,让第三产业成了大家伙的“金饭碗”。 前年,东山村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果蔬种植产业,村里有了无公害蔬菜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的油桃、草莓、反季节蔬菜等,年收入能达万元,从此庄稼地里唱起了“四季歌”。 不仅如此,凭着村民们自己的远见,童学成带领大家先后成立了旺达养殖合作社、元盛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出了一条又一条的经济发展模式。 欣欣向荣的产业发展、和和美美的生活步调让东山村的村民脸上时刻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眼下,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更是为大家带来了绵绵动力,这几日童书记正和大家一同忙着开一家商贸集货中心。 童学成高兴地说:“大家刚学习了党代会精神就有了新点子,想着以前种的枸杞子和一些养殖社的产品销路一直是个问题,大家就打算开个商贸集货中心,一来解决了产品销路问题,二来还扩大了村里特色产品的知名度,真是双赢。” 这几日,不论是村里的老头老太太还是年轻人,大家走在柏油路上脸上总是多一份骄傲,因为他们的小康路子正一步步实现。村里还在打算派青年农民赴浙江培训学习,学习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网店经验,筹备开办东山村的网店,销售红、黑枸杞等特色农产品…… “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我们才有了现在整洁、亮丽的家园,才有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接下来,我们将把产业、文化、旅游融合一起发展,把经济效益串联起来,让更多村民加入到致富行列当中。”说起未来,童学成相信东山村的路会越走越宽。(本报记者马振东苏烽)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