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子朗诵|郎永淳 日记 作者:海子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今夜我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惟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惟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年7月25日火车经德令哈 荡涤灵魂的草原:浅析海子写在德令哈的短诗《日记》 作者:陈树照 年7月25日海子来到德令哈,写下了著名的《日记》: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八个月后,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身亡,实现了他崇尚精神与肉体分离,倾心土地与死亡,渴望灵魂自由飞翔的悲剧梦想。 纵观海子短暂的一生,至始至终都在践行那种精神(太阳)高高在上,乌托邦式的诗歌理想,即诸神与王位。诸神指的是他精神的价值取向,乃生命与万物的和谐统一。王位则是他的诗歌追求,诗歌目标。也就是说海子终其一生就是要使自己成为像莱蒙托夫、普希金、雪莱等那些被他称之为人类诗歌王子的诗人。这种判断,在海子的诗歌与他的诗论中不难找出佐证。 当然海子的这种精神与肉体的分离理想,并非一开始就是他的人生观念和诗歌思想。最初他追求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现实的完美统一,但随着他对日常庸俗的生活与社会客观实现的认识和不断地追问、探寻、试验,最终他发现这个物欲横流社会现实里人的种种欲望和他崇尚的精神世界相佐时,他发出置身麦芒之上的痛苦呐喊,他流下人性不能尽善尽美的悲痛泪水;当他再度发现这种探行是徒劳时,两者相佐的矛盾根本无法解决时,海子宁肯放弃充满欲望和诱惑的肉体,走向精神的自由飞翔,采取非常暴力的为行,消灭肉体,让精神彻底解放,完成他那闪电般的幸福,给后人留下无限的遗憾和悲痛。 也可以说正是这对精神与肉体的矛盾,始终困扰着海子的生活。早年在北京昌平,他执意的简朴生活就是最好的证明。随着海子对艺术及诗歌的炼金与淬火,知体方显物重。一方面他歌唱村庄麦地,倾心赞美诸神死亡;一方面他向往太阳天堂,呼唤黑暗地狱;一方面他想“畏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一方面他要“面向大海,春暖花开。”这些都体现了海子,在追求光明与黑暗,精神与现实,生与死,灵与肉不能完美合统归一时的矛盾痛苦。 《日记》: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正是海子处在这种相佐矛盾的癫狂状态下写就的,也是他向世人宣告要消灭肉体,回归精神,让肉体与精神分离,解除精神枷锁,让精神自由飞翔的悲剧命运。“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就是他最好的表白和证明。 诗中的石头就是海子自己,既是他的思想、信仰、性格和精神,又是他眼里的万物归一的茫茫戈壁。古老的石头,干净的石头,思想的石头,信念的石头,我要把它交还给更古老、更干净的大地,这是一种胜利的呐喊。这里的胜利,也是指他终于摆脱尘世生活的诗歌理想的终极目标的完成,是这最后的草原,最后的德令哈,灵魂得以荡涤和净化的涅磐。这几行诗,可以说是整首诗的灵魂,是海子所要表现的主要意图,也是后来海子最终走向山海关的悲壮宣言。 诗的开篇就交待了人物、时间、地点和场景。人物:姐姐。时间:夜晚。地点:德令哈。场景:夜色笼罩的空空戈壁,下着雨。这种小说与戏剧的叙述手法开篇切入,更能营造出那种远离尘世,远离人间烟火的空明幽深之境,更利于诗人荡涤灵魂,洗尽肮脏,发出惊世骇俗的宣言。同时也是海子壮重地表明他崇尚死亡即是再生的这种精神追求的体现。 诗中的姐姐,可以具体到某一个人。但从海子的诗歌理想及其他的人生追求来看,这一意象,应该是海子一生倾心称美的生命和大爱的象征。就像海子在另一首诗《四姐妹》里写道的:“荒凉的山冈上站着四姐妹/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这里的四姐妹,要是单纯地理解为海子与他相识的四个女人的话,那未免太简单了,那是对海子诗歌的片面意想和歪曲,也是对海子诗歌精神的亵渎。姐妹一词之所以在海子的诗歌里经常出现,因为海子诗歌里的姐妹,多数指的是年轻的母性,身强力壮的成熟女人,即这样的群体更具有强大的爱恋与生养能力。用这样的一个群体比喻生命与大爱,也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所以说姐妹一词,是海子诗歌对于生命与大爱代称的惯用意象。本诗里的姐姐,也应该是海子对生命与大爱的统称。这就是诗人在德令哈高喊:“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的真谛。 德令哈并非祖国之边疆,那么,海子为什么要在德令哈说这是最后的草原,最后的抒情呢?表面上可以理解德令哈所处的西部地理位置的遥远和苍凉,是海子到过的最远的地方,或最后一站。但真正的原因,还是前面我们所说的,此时的海子已经下定决心抛弃肉体,在德令哈茫茫大漠向世人宣告:“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可以想象此刻的海子,已经基本完成了那种精神与肉体分离的理想,站在死亡的边缘,只是还没有来得及对死亡付之实践而已。所以他才说,这是最后的草原,唯一的抒情。实际上,八个月后海子在山海关自杀,践行了他的这种“这是最后的草原,唯一的抒情”的宣言; 读海子的诗歌不难发现,海子的诗歌中,经常会出现:空空,两手空空,空空的戈壁?这显然也和他的诗歌理想及性格有关。海子短暂的一生,他对诗歌的追求和奢望,远远大于他的实际年龄。他和他极其喜爱被他敬奉为阿尔太阳的凡高一样,对艺术的热爱、敬畏、痴迷极尽疯癫。他不食人间烟火,拒绝伤害,一生孤苦,甚至没有朋友。他的那种崇尚精神,抛弃肉体的诗歌理想,在尘世注定他是孤独的。试问他的这种大爱的精神高贵,有谁能与之匹配?所谓的高处不胜寒,说得也是这个道理;他一方面要实现他的精神理想,可现实生活中总让他发生碰撞。他知道早晚要毁灭肮脏的肉体,但他追求的诗歌大爱精神仍未一统,还没有完成,甚至他认为,他还没有真正地继承诗歌的王位,所以他在诗歌中多次悲凉地说“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这些正是造成海子人生悲剧命运的必然。 海子的孤独,可以说是一种大的修养,不是那种空寂无聊,而是彰显他坚韧不沉流俗的高贵品质。有道是自古虎豹不群居。海子在北京昌平也是一个人居住,很少参加群体活动,这次西行据说开始是三个人,但最后海子还是一个人返回。就算是多人,面对夜色笼罩的德令哈,也只有海子自己面对茫茫大漠忏悔肉身,用最后的草原荡洗灵魂。所以《日记》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首短诗,才极度抒情,那像火山一样不计后果地喷涌而出,也可以说是海子灵魂荡涤干净的华丽转身。整首诗词语和意境,都非常自然流畅,悲凉苍劲而又充满着温情与浪漫。在海子去世后的多次纪念活动与各类诗歌活动中,无数次被人朗诵,特别是在当年央视新年新诗会上,央视男主持人那雄浑的桑音,瞬间打动了亿万观众,西北小城德令哈,也因此一夜成名走红。 年7月30日,在“中国(青海·德令哈)首届海子青年诗歌节”研讨会上的发言 海子 海子,原名查海生,年出生在安徽怀宁,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年远游内蒙古、青海、西藏;年再次远游青海,西藏等地。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他曾长期不被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上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的诗人。他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环境下创作了将近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塞亚》、长诗《大札撒》(未完成)、话剧《弑》及约首抒情短诗。出版的诗集有《土地》(年)、《海子、骆一禾作品集》(年)、《海子的诗》(年》、《海子诗全编》(年)。《海子诗全集》(9年3月26日海子逝世20周年纪念日当天发行)。 郎永淳 郎永淳,年7月23日出生于江苏睢宁,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年,考入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针灸专业,并担任校学生会主席。毕业后,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学习。 年进入央视,开始主持午间节目「新闻30分」,期间多次主持央视大型新闻专题类直播节目。年9月开始在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担任主播。年9月2日,从央视离职。 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编:王生荣编辑:蓉蓉 热帖推荐 1分钟了解青海大事!4月1日新闻纵览丨青海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有关人事事项 三江源APP 青海人的移动客户端 视讯青海 一个有风格的白癜风治疗中心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