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1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

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年11月25日,经中国和蒙古国两国共同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蒙古族长调民歌宣布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中国第一次与外国联合,就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项目。

年10月24日,我国的首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搭载了三十余首歌曲奔赴太空,其中一首就是蒙古族长调民歌《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蒙古族长调民歌悠扬奔放的旋律,从辽阔的蒙古草原飘向了世界。

长调为蒙语“乌日汀道”的意译,意即长歌,善于抒情,尤为称道是长调的悠扬的旋律和繁复的波折音。演唱时,常有将一个完整乐段由低音区提到高音区,再降至低音区,有时一支长调要用几组这样的过程。长调歌腔舒展,高亢奔放,字少腔长,加之起伏的颤音,唱起来豪放不羁,一泻千里。

长调歌词来自大草原,多描写草原、骏马、牛羊、蓝天、白云等。倾心听一曲长调民歌,犹如身临苍茫大草原。绿绿的草原,苍茫辽阔。碧空如洗,朵朵白云静静浮动。牛羊悠然吃草,远处星星点点的蒙古包珍珠般散落于翡翠盘内。天地相接,浑然一体,构成了异常瑰丽的画卷。这种艺术境界,被诸多音乐学家称之为“天籁与心籁的完美统一”。

长调民歌的分布,以我国北方的锡林郭勒草原为中心,东连科尔沁草原、昭乌达草原和呼伦贝尔草原;西接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大漠,以及青海、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境内的蒙古族聚居地区,北邻蒙古国,形成一个巨大的马蹄型分布格局

长调民歌有流行于阿拉善的《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轮番酒之歌》等;有流行于呼伦贝尔的《辽阔的草原》等;有流行于锡林郭勒的《小黄马》、《走马》等;有流行于科尔沁草原的《威风矫健的马》、《思乡曲》等。

从静静的额尔古纳河,到辽阔锡林郭勒草原,从巍巍的大青山脉,到广袤的巴丹吉林沙漠,无处不飘荡着悠扬动听的蒙古族长调民歌。那委婉的旋律,宽厚的唱腔,高亢的音域不知征服了多少人,也不知陶醉了多少人。 

 

蒙古族长调民歌大师哈扎布

哈扎布同志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创造性地发展了蒙古族长调歌曲的演唱方法,第一个将蒙古族长调民歌搬上了舞台,使这一民族民间艺术登上了大雅之堂,得到国内外专家与艺术界的公认,成为蒙古族最负盛名的长调民歌大师,乌兰夫同志曾评价他是“人民的歌唱家”。

哈扎布的代表性的曲目主要有《赞歌》《上海做的半导体》《走马》《小黄马》《烟卷儿》《东贵姑娘》《玛玛的回望》《圣主成吉思汗》《四季》《苍老的鹰》《董桂英娘》《万梨》《黎明》《青马》《青斑马》《追风的骏马》《兴群之驹》等。

哈扎布的演唱风格雄浑豪放、意境深远,音色高亢嘹亮、音域宽广,他既能演唱难度极大的长调歌曲,又能演唱风趣活泼、通俗易懂的短调民歌。“长调歌王”哈扎布传记电影《天之恩赐》。

哈扎布不仅是杰出的歌唱家,也是诲人不倦的优秀教师,长期致力于培养新一代长调歌手。我国著名歌唱家胡松华、拉苏荣等人都是他的得意门生,蒙古族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也向哈扎布学习长调唱法。

电影《天之恩赐》   

影片《天之恩赐》,由北京草原往事文化传播中心和内蒙古电影集团联合出品。该片用辽阔优美的草原画面和娓婉抒情的蒙古音乐,讲述了蒙古长调歌王哈扎布的传奇人生。

剧情简介

年,哈札布出生在锡林郭勒草原。他自小就非常擅长唱歌,在大草原上美名远扬。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哈札布成为歌舞团的独唱演员,被毛主席誉为人民的歌唱家。他的妻子依德钦劝他回牧区唱歌,他执意不肯。文化大革命中,哈札布冤屈入狱。十年后,哈札布获释。依德钦却已去世。在录音室里,哈札布无论怎样都无法唱出那不断向上攀登又不断向下徊绕的蒙古长调。伤感之中,一首即兴随心的长调《老雁》成为他今生的绝唱。年,哈札布在他的故乡悄然辞世。

辽阔优美的草原画面和悠扬的蒙古音乐是该片的特色,《天之恩赐》是导演陈黎明的处女作,全片采用蒙古对白,演员大多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学生,老年哈扎布则特意邀请了蒙古著名歌星达希卡敦德布,群众演员则都是锡林格勒的牧民。斯琴高娃携其丈夫陈亮生,台湾诗人席慕容均为该片捧场。

年4月16日晚,在第四十九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的颁奖典礼上,来自中国的影片《天之恩赐》获得最佳摄影奖,还获得本届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天之恩赐》在休斯敦做了北美首映。该片曾入围第五届联合国亚太电影大奖、第六十五届德国曼海姆——海德堡国际电影节,并在第八届巴黎中国电影节上获得最佳摄影奖。

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巴德玛

额日格吉德玛

莫德格

宝音德力格尔

宝音德力格尔,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长调民歌代表性传承人,被草原人民尊称为“长调歌后”、“草原百灵”、“草原夜莺”。

额日格吉德玛,她出生在阿拉善左旗柯伯那木格巴格一个牧民家庭,是阿旺丹德尔第八代后裔。从8岁开始学唱阿拉善民歌,最初是从母亲哪里学会了《查干套海故事》、《辽阔的阿拉善》等15首歌,9岁那年父亲教我唱《高高的高丽峰》、《布当山岭》、《智者心语》3首歌,父亲说这3首歌都是阿旺丹德尔大师创作的。后来又学会了阿拉善宴会8大长调、八匹骏马之歌(八首长调)和十个杭盖之歌等几十首长调民歌。

达瓦桑布,男,蒙古族,牧民出身,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人,年12月,达瓦桑布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达瓦桑布(蒙古族)童年随父学习察哈尔长调民歌,后跟随蒙古族长调歌王哈扎布和著名长调教育家照那斯图学习长调,传承谱系清晰,掌握锡林郭勒及其察哈尔风格长调,声音高亢嘹亮,演唱运用自如,特色鲜明。

巴德玛

著名长调大师,蒙古族长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巴德玛老师。巴德玛,年出生,内蒙古阿拉善额济纳旗人,著名歌唱家、演员。

她的太老米代、老老陶格陶格、母亲乌尼尔都是当地民间歌手,巴德玛是传承祖辈民歌艺术的第四代。她从7岁开始学唱长调民歌,由父亲鲁布桑东德布、母亲乌尼尔和姨姨巴拉吉传授成为民间歌手。在盟、区、全国录音和播送多次,曾荣获自治区“著名民歌手”、“民间艺人”称号暨“功勋民间歌唱家”称号,还荣获全国“歌王”和文化部特邀“民歌手”等称号。

巴德玛的代表作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宽阔的额济勒哉》等演唱曲目,录制发行了《牧驼人》,《心籁》等光盘和《北京喇嘛》、《祝酒歌》等盒式带,擅长和硕特、土尔扈特、喀尔喀和东北流派的民歌余首,培养长调民歌青年传承人40余人。

巴德玛是一位多种风格演唱技巧的民间艺人,阿拉善地区具有四种演唱风格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流派,即阿拉善和硕特尔民歌、额济那土尔扈特长调民歌、阿拉善喀尔喀长调民歌、阿拉善科布尔长调民歌。她不仅都能掌握以上四个风格的唱法和技巧,而且能够演唱东北民歌等其他地区的民歌。主要以阿拉善和硕特、额济那土尔扈特、喀尔喀风格为主要特点。

唱法和技巧特征:音色明亮、高亢辽阔,浑厚、雄壮、歌而深沉、歌而激昂,多用“亮声法和柔润努古拉法”。她的演唱风格真正表达出西部蒙古人民的心声和纯扑豪爽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职地表现阿拉善长调、短调民歌的风格、特点、技巧。

她也是一名民间马头琴演奏家,他所演奏的十三种“交能”曲目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和好评。8年被评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年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电影《长调》

《长调》是年上映的国产故事影片,由哈斯朝鲁执导,阿拉坦其其格、敖日格乐主演。影片讲述长调歌唱家其其格,丈夫去世突然失声后,又能唱长调的故事。

长调歌唱家其其格来京发展,她原来当兽医的丈夫巴图只能去一个骑马俱乐部工作,某天俱乐部买进一匹罕见的蒙古马,巴图执意买下,欲放归自然,而与其其格产生冲突,巴图出门突遇车祸。丧夫之痛,让其其格在演出时突然失声。买下那匹蒙古马后,她独自驾车回到草原,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额吉百般劝解,却不能使其其格从悲痛中走出。

此时,额吉家的母驼死去,驼羔没有奶吃,已经奄奄一息。为救驼羔,额吉和其其格决定去找一只母驼来作它的妈妈。村长把母驼送给额吉,母驼却不肯喂驼羔奶,额吉唱起长调。歌声中,母驼渐渐放松,驼羔眼看就能吃到奶水了,此时的额吉已经没有了唱歌的力气,其其格接着唱了起来,她惊讶的发现,自己又能唱长调了。

电影《德令哈之夜》

青海本土电影《德令哈之夜》荣获“年度国家电影精品工程奖”,成功入围年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并获得《最佳电影音乐奖》,这也是青海省本土电影首次在世界民族电影节中获奖。

影片《德令哈之夜》讲述几个年轻人在追求音乐的道路上所发生的青春故事,以及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的成长,展现德都蒙古民族传统习俗及音乐文化的内涵。

《德令哈之夜》获得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电影音乐奖”,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影片以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都蒙古长调民歌”为题材,融合中国流行元素及美国乡村音乐,让古老传统民歌“混搭”西方乡村音乐,既能促进世界各民族音乐的交流,也将民俗文化与西方音乐进行了完美融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德都蒙古民歌运用最自然纯粹的原生态唱法与传统器乐演奏,全方位展示着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

《德令哈之夜》的成功绝非偶然,不论镜头画面、现场拍摄还是后期制作,主创团队认真打磨着每一处细节,为了向国内外观众展示德令哈风貌,拍摄外景地选在秋季的德令哈,用德令哈的蓝天、雪山、草地,突出德令哈文化特色和自然美景。

柴达木民族乐团成员都是青海蒙古族原生态歌手,乐团成立以来,多次在国内外演出,通过传递德都蒙古长调民歌,改变了大家对青海传统民歌的印象,推动青海音乐走向世界。

电影《嘎达梅林》

蒙古族的经典民歌《嘎达梅林》最初是以长篇叙事诗和民歌的形式在草原上传唱的,取材于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领导的人民起义——向封建王爷和军阀作斗争的历史故事。后来,音乐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交响诗和大提琴协奏曲等多种演奏方式(还有一部同名电影)。《嘎达梅林》是以一阵急促沙哑的马头琴开场的,音乐营造的落日余晖中,马头琴如泣如诉的泛音更像是天空的呜咽,大地的长鸣。

这首内蒙古民歌讲述了七十年前蒙古民族英雄嘎达梅林为保护草原和百姓,率领各族人民奋起反抗,向封建王爷和军阀斗争的事迹。原歌歌词有五百多段,人们经常演唱的四段歌词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译配的。

影片《嘎达梅林》取材于著名的蒙古族叙事长诗,讲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蒙古民族英雄嘎达梅林为保护草原和百姓,率领各族人民奋起反抗,与封建王爷和军阀英勇斗争的感人故事。影片真实得塑造了嘎达梅林这一传奇的民族英雄,同时展现了绚丽壮美的草原风情和淳朴豪放的蒙族民情,以恢弘的场面,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向观众奉献出扣人心弦的民族交响诗。

蒙古族长调自治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闹尔再

敖塔

国伟

金花

额尔德尼其其格

蒙古族老人闹尔再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蒙古族小学的退休教师,也是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民间长调的传承人,闹而再老人能演唱三十多首民间长调、民间故事以及四十首祝赞词等蒙古族民间文学作品。蒙古族长调多是靠演唱者的口头传承,很多独特的演唱方式和方法随着传承人的去世而濒临失传。

新疆吉木萨尔县有0多名蒙古族居民,而三台镇喇嘛昭村是蒙古族的聚居村,相传也是土尔扈特东归英雄渥巴锡的后裔,这里也是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长调的所在地。

年,喇嘛昭村的敖塔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长调的传承人,而妻子傲腾,就是他的第一个徒弟。传统的蒙古长调,没有谱子,没有固定歌词,都是一辈辈口头相传。敖塔和妻子一起,把工作之余的精力全部花在了对蒙古长调的搜集和整理上,两人已经搜集整理50多首濒临失传的蒙古长调。

都兰县德都蒙古长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伟和金花,国伟是都兰县年轻一代蒙古族长调传唱者的代表,曾在省内外各种民歌比赛中屡屡获奖。而83岁高龄的金花老人,多年来以悠扬动听的歌声感人着每个人,出过自己的个人专辑,为德都蒙古长调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不存在没有文化的民族,也不存在没有民族的文化。我们有责任了解和坚守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把它客观地阐释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并且尊重它。

本文由易编辑整理,部分文字、图片转摘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我们发布的内容有异议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删除。

电子邮箱:

qq.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