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2/1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马文君去群众家里摸底。本报记者程宦宁摄

“进得了田间地头,吃得了农家饭,干得了农家活……”来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柯鲁柯镇新秀村,提起第一书记马文君村民们都会这样评价他。

80后的马文君和许多喜欢留在大城市的年轻人不一样,在年11月,他选择下基层,带着满满的信心来到了新秀村,担起了村里党支部书记的大任,年5月又挑起了第一书记的重担。

初来乍到,一直和计算机打交道的马文君,一下变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马文君就从最基础的做起,看材料、去村民家中走访、跟着村委会的“老人”学习……几个月下来就和村里的人“打成了一片”。

新秀村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村,一方面受主观条件制约,村“两委”缺乏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村民思想因循守旧,宁愿固守着二亩三分地,缺乏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受客观条件制约,基础设施薄弱,耕地较少,农作物主要是小麦、青稞、枸杞老三样,收益不高,村民的主要收入还是依赖外出打工。

了解村里的情况后,马文君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

为了扭转新秀村党建工作基础薄弱的局面,马文君提出:将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有机结合,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我们每周都固定一个主题,利用晚上时间学习农业知识、管理知识,分析村情民情,一起为村子的经济发展找出路,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让村干部们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马文君说。

村委会主任、组织委员李有军说:“马书记组织村‘两委’学习,起初大家都认为他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没想到这样的学习一直坚持到现在,让我们这个集体充满了活力和干劲。”

马文君深知要想村子富起来,光靠强“两委”是不行的,还需把村里的产业强起来才行,但是如何发展,发展什么项目,却成了摆在马文君面前的一道难题。

遇见问题就解决问题,年轻人干事业风风火火的闯劲在马文君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经过调查研究,马文君决定在村里成立金稞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村社合一”党建与经济发展模式,将村集体土地、资金投资入股。

为了让群众对合作社发展有信心,马文君说,我们决定让村党组织成员和合作社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这样村级组织的管理职能与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得到有机结合,形成多元经营模式。

鸡蛋不能只放在一个篮子里,马文君又组织村委会一起整合经营土地,通过租赁、承包等方式,整合土地40公顷用于种植青稞、大蒜等耐旱耐碱作物。

马文君算了一笔账,年,合作社生产出青稞10万余公斤、大蒜1.5万余公斤,集体经济纯收入有5万余元,另外村里出去务工的72名村民也有16万余元收入,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和群众收入的双增收。

想当初,马文君在村“两委”成员眼里是“生瓜蛋子”,在群众眼中是“白面书生”,但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群众解决就医、就业、就学、住房等方面的困难百余件,在帮助一个个困难家庭解决问题、走出困境、重振生活信心的同时,也赢得了村民们的认同。

马文君说:“新秀村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既然选择留在这里,就一定要为大家伙干点实事。”

从驻村第一天开始,马文君就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办。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实践,新秀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提高;产业基础薄弱的面貌正在改写,种、产、销一条龙的产业发展长效机制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基础设施建设全部达标,一个管理民主、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村子正在形成;顺利完成迎国检及第三方脱贫验收,实现脱贫摘帽,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完成5万元清零任务……

两年的付出和努力,马文君为新秀村的村民们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者:程宦宁通讯员西组宣来源:青海日报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