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769995.html 新华社西宁12月28日电(记者李琳海、耿辉凰)“我游啊游,游进了十二月, 江山在身后从青黛变成黄色, 我知道了节气转换,知道浮山高过大海, 海水怎样一天天冷却下来。” 这是冬泳爱好者郑国清在《冬至·游泳》小诗中写下的感悟。 冬泳爱好者郑国清 27日,年中国·青海(贵德)抢渡黄河极限挑战邀请赛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完成了决赛。 忘记了比赛中的疲惫,上岸后,郑国清用诗意的语言与记者聊起和冬泳与高原的情缘。 51岁的郑国清来自山东青岛,是一位媒体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他接触冬泳的时间并不长。 “在很多人的眼里,媒体人每天接触的多为文墨;其实,体育有着改变人的力量。”郑国清说。 起初接触冬泳时,周围的人对郑国清投来质疑目光,“岁数大了,还能学冬泳?在青岛海域里游泳可不是说说就可以的!” 但他并不理会,即便在寒冬腊月,依旧坚持。 这已是郑国清第二次来到青海,这里是西部歌王王洛宾眼里“那遥远的地方”,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更是诗人海子眼里“雨水中荒凉的城”。 “这片诗意的土地和江源之水一直吸引着我,即便参赛地海拔有多米,黄河水大浪急,但这一切却成为我向前的动力。”他说。 “当我看见黄河,瞠目又憨傻, 我只能高声说话,才确定站在了她的身边, 雪山之水,甘甜如蜜, 她托起我,包容我,送我到对岸, 我从未担心会沉入水底, 当我适应冰冷的激流,那一刻我睡了过去,梦见白雾的梦境。” 在黄河里游了米,上岸后的郑国清如此感叹。 美境,美景,对一个心向阳光、面朝大海的人也许充满着无限吸引。 比赛不是目的,挑战黄河似乎变得温情。在郑国清眼里,他挑战过的黄河更是一条连着高原与家乡的文化纽带,如此亲切。 “是水声将我唤醒,一条河,把黄河源头和青岛大海系起来,我也愿意在高原的小城简居,过完如水般的一生。”郑国清说。 文字编辑:树文 新媒体编辑:肖世尧 签发:梁金雄 版权归新华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