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工作启动以来,德令哈市坚持把创建工作作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总抓手,举全市之力,聚全民之心,全力打好“八张特色牌”,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强化组织领导,打好创建工作“合力牌”。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各项重点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细化分解工作任务,并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组建常态化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各业务工作组,今年累计落实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创建工作经费万元,建立了有机构、有人员、有资金、有责任的运行机制。 深化宣传教育,打好创建工作“选树牌”。挖掘选树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全市10个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到表彰奖励,34个单位和个人荣获为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暨党风廉政建设书画联展、民族团结进步文艺汇演及“百姓大篷车”文艺演出等活动,通过展出展板、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及宣传品等方式,向群众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及民族团结进步知识,提高群众知晓率。在各领域各行业打造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17个州级创建示范点和14个市级创建示范点。 力促经济发展,打好创建工作“民生牌”。坚守民生底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做大分好“民生蛋糕”,让群众享受到发展红利。1-9月份,完成GDP41亿元,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4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亿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万元,用于民生支出万元,占总支出的76.1%;全力开展精准扶贫,实施扶贫项目20个,落实扶贫资金万元,确保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清零。 注重群策群力,打好创建工作“联动牌”。全市上下相互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全力以赴,着力推进创建工作,形成上下联动工作格局。驻市军警部队发挥“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作用,深入开展“六联建”活动。群团组织围绕“走基层、百日行”活动,开展“十个一”安全、“安康杯”竞赛及“红领巾心向党·民族情筑未来”少先队礼仪展演比赛等活动。同时,围绕中心工作,开拓创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各类政策宣讲等活动,积极维护职工、青年、妇女合法权益。 加强宗教管理,打好创建工作“和顺牌”。坚持突出党委政府在加强民族宗教工作中的领导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方针政策。结合中央、省委1号文件宣讲、“三带三推”及“寺院法治宣传月”等活动,深入开展弘扬宪法精神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实施“八个一”活动,教育引导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遵守宪法、崇尚法律,推进依法治寺。做好寺院和居家僧人、游僧以及各类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工作,坚持实行24小时值班和日报告制度。严格落实僧侣请销假制度,加强重点僧侣教育帮扶,严格大型宗教活动的审批管理工作。 加强社会治理,打好创建工作“稳定牌”。以平安创建为抓手,及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以社会治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有针对性地开展了10次处置突发事件演练,提升公安、消防、武警、特警等部门在应急处突工作中的指挥调度、快速反应、协同配合、综合保障等方面的能力水平,全面提高处突力量的整体素质和实战能力。不断健全各类工作机制,着力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实效,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今年1-9月,排查矛盾纠纷件、化解件。其中,重大矛盾纠纷7件、化解7件。 推进“九进”活动,打好创建工作“特色牌”。继续深化“九进”活动,向各族干部群众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及开展创建工作的重大意义,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及群众对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服务网络,全市创建活动进机关、企业、社区、乡村、学校、寺院、军警营实现全覆盖。达标乡镇7个(其中先进乡镇2个),达标社区18个、达标村42个、达标学校15个、达标寺院6个,创建达标率均达到%;创建先进企业24家,其中达标21家,达标率为87.5%;创建活动进家庭覆盖率已达到30%以上,全市农牧区总户数户,创建先进家庭达标户,达标率为12.7%。 加强文化建设,打好创建工作“文化牌”。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助推创建先进州先进市的重要支撑,强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完善体育健身器材配备,实现健身路径全覆盖。争取有关资金万元,兴建德令哈市电影院及海子酒馆、固始汗王府项目,启动“两湖一址”旅游开发项目,为群众休闲娱乐提供了新去处。相继组织开展第一届“美丽柴达木·可爱德令哈”歌手大赛、德令哈地区马文化艺术节、“春涌柴达木民族团结情”广场文艺演出、第四届阿力腾夏嘎牧民篮球赛、德令哈地区第十四届“柴达木之夏”广场文艺演出及高原音乐节等活动,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