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 馨 提 示 今天星期三年8月16日 雷阵雨22~29℃ ?限行 4和9 昌平土著、昌平通 认字达人、老学究们看过来~ 又到了你们发挥才智、花式炫技 智商碾压、霸气侧漏的时候了~ 不过! 这一次! 我保证! 虐得你“体无完肤”! 这么说吧 就算你在昌平生活n×……年 也不敢保证所有地名都叫得准 更别说理解其蕴藏的深刻含义了 甚至会读到让你怀疑人生的地名 …… 因为有些地名读起来就不像汉语 咳咳,或者说 那些也许原本就不是汉语…… 有没有那么悬?不信?咱今天就盘点一下 这些不容易叫准的昌平地名 以供大家品(zì)味(nüè) 白浮白浮村,位于马池口镇东南。后面的“浮”字常常被老昌平人念作第三声“fǔ”,听上去就是“白府”。 白浮村之所以如此命名,据传是因为曾经村北矗立着一座丈余高的汉白玉塔,因佛教中将佛塔唤作“浮屠”(亦作浮图),因此村北这座塔即被称作“白浮图”。与之靠近的龙山脚下的泉水被称为“白浮泉”,靠近的村落被称为“白浮”,大概结缘于此。 松兰堡松兰堡村,位于沙河镇东北。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可昌平人念的时候,却常常把其中两个音都念错了,读作“sòng”(宋)兰“pǔ”(普),为什么呢? 原来,松兰堡在年之前的村名叫作“宋郎务”,再往前也曾被叫过宋郎庄、宋郎埠、宋郎府等名,看来,松兰堡之前确实姓“宋”。之所以得名的原因是:据《金史》记载,宋代天水郡王亲属葬于此地;“务”字则是源自宋代起,将税务机构统称为务,其所在的村庄也随之称作务。由此可见,昌平本地的叫法还是保留着一定的传统沿袭。 奤夿屯奤夿屯,位于马池口镇北。相信很多人认识前面这两个怪怪的字,都是从这个村名开始的。 奤夿(hǎbā)是蒙古语译音,原意是河边的意思。元朝在北京建都时,在此屯兵屯粮,后被人称为奤夿屯。元末明初时,山东人和山西人陆续迁入此地,形成村落。 宏道宏道村,位于马池口镇昌平火车站东侧米处。“宏”字的发音明明发音是hóng,可一般马池口人都把村名叫作叫héng(横)道,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元代时所修的通惠河是南北走向,不同于一般由东向西的河流,因此建于其上的东西走向的桥梁,便被称为“横桥”;桥必连道,相邻的大道也随之被称为“横道”。这大概就是当地人唤村名为“横道”的原因了。 可是还有个问题,“横道”是怎么变成“宏道”的呢?这还要从年发生于此地的一场战争说起。元朝权臣铁木尔与王禅军交战于此,双方据桥而战,死伤士兵无数,以致将横桥染红;自此,“横桥”被改叫“红桥”,“横道村”也随之改叫为“红道村”了。但因“红道”含有血道之意,村内高人取其谐音又将村名改为“宏道”,取康庄大道之意。这下寓意吉祥了,村名也一直被保留至今。 阿苏卫阿苏卫村,位于小汤山镇西。初听此名,也可大致判断其并非汉人所起。阿苏卫村是元代皇庆元年(年)阿速卫军的屯住处,称“阿速卫”,也称“阿苏卫”。阿速,在蒙古语里是“守卫”的意思。明初设军屯称“阿苏卫屯”。明隆庆及清康熙《昌平州志》都载有“瓦子卫村”。清中、后期称“阿苏卫”并沿用至今。 沟崖沟崖自然风景区,位于南口镇东南和十三陵镇西交界处。初识此地,它的名字八成您会念错,因为它不叫沟“yá”,而是叫沟“ái”。 沟崖曾是佛、道两教胜地,有“北武当山”之称。自元、明以后,相继建造有玉虚观、碧霞宫、斗姥宫、西峰庵、东峰庵、瑞峰庵、盘道庵和西王母祠等72座佛、道宫观庙宇,现玉虚观、碧霞宫、斗姥宫和瑞峰庵等遗址仍存。 纪窑纪窑村,位南邵镇东部。清代时,因有纪姓人家在此地建立窑场烧砖,称纪家窑;后发展成村,演变至今将纪窑作为村名。 提到纪姓,大家十有八九会想到前几年火爆荧屏的影视人物纪晓岚。可是,好像电视剧中也把这个纪姓的发音误读成了去声“jì”,其实正确读音应为上声“jǐ”。因此,在咱昌平,纪(jǐ)窑这个读法还是很符合规范的。 香堂香堂村,位于崔村镇东。明代成村,但由于清代时曾改称“响堂村”,虽然如今字面写作“香(xiāng)堂”,但仍有不少人习惯将其称作“响(xiǎng)堂”。 香,乃祭祖拜佛的必备用品;堂,是烧香的场所。历史上,香堂村“东西南北都有庙”,寺庙众多引来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来此烧香拜佛,香火旺盛;久而久之,香堂就成了村名。 海?落海?落村,位于北七家镇东。村名中的“?”字读作jīng(音京),并不是很常见。据《辞海》解释,海?即为海东青,是雕的一种,善于捕捉水禽小兽。 而海?落村名的由来,与这里曾经饲养、驯化海东青有关。我国封建王朝自唐代以来便有驯养海东青的专门机构。海?落村周边多湖、沼、坑、塘,是驯养猎鸟的理想环境。 清代康熙《昌平州志》记载,当时的海鶄落村名为海青庙,原因应该是驯养海东青的把式们曾在此建造供奉神灵的庙宇。进入民国,封建王朝特权荡然无存,自然村子里也就不再驯养海东青了;可人们为了记住这段历史,便把海青庙改称为海鶄落了。 鲁疃鲁疃村,位于北七家镇东。疃这个字比较少见,读作tuǎn,有“村庄”之意。可是如今却被很多人念作鲁tǎn,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原因,我们不妨从村庄的历史发展推测一番。鲁疃明代时便已成村,当时是以鲁姓命名,称为“鲁团村”。清《康熙昌平州志》时,将村名改为了“鲁滩”;可再到《光绪昌平州志》时,又把名字定为了“鲁疃”。从团到滩再到疃,村名虽然改动不少,但始终没有脱离字母t开头发音的字,但是疃字又略显拗口,索性就被顺口叫成了“鲁坦”。 前蔺沟、后蔺沟前蔺沟村、后蔺沟村位于小汤山镇东南。蔺沟元代时便已成村,因村域内水沟边遍生蔺草而得名。清康熙年间一分为二,及至光绪年间,南称前蔺沟,北称后蔺沟,沿用至今。 不过,由于蔺(lìn)字前鼻音发声较为吃力,老辈人便将其换成发音更省事的后鼻音,称作前lìng(令)沟、后lìng(令)沟了。 上东廓、下东廓上东廓村、下东廓村位于百善镇南。虽然村名皆写作“廓”(发音kuò阔),但为何老辈人却习惯将二者称为“上东郭”、“下东郭”呢? 有一句古话:“三里为城,七里为郭”,明嘉靖时此地的东郭村,便是因为此处靠近昌平故城城墙而得名。后因一条小河流经村内,便将离城近、成村早的村命名为“上东郭”,相对应靠东的村为下东郭。而至于何时将“郭”改为“廓”,目前据史料推断大概是康熙至光绪年间的事,至于原因却不得而知了。 关于地名读音 老昌平人自然有他们坚守的情怀 这不,他们来了! 竹原景秋Fenrir流村的古将我姥爷读成苦将,不知道流村那边是不是也这么读。 期待阳光的微笑还有黑寨呀,黑读hei三声。 水木阿苏卫在老一辈人时候,叫“瓦速卫”,文革前村里还有关帝庙和点将台,现仅存关帝庙。 风吹雪之舞海?落的落字我们这边一般读le(四声)。 老王同志本人是流村镇古将村土生土长的村民。现在好多人把古将的“将”误读“江”声,听后很不是滋味,应读“将士”的“将”,是四声。 Lucio??Faded从小就叫song(四声)兰pu(三声),现在都叫松兰pu(四声),应该只有老沙河人才叫第一种了有历史痕迹的都应该好好普及。 尋夢老人叫的好些地名都没了,现在随着各村的拆迁也会有随之消失的地名了。 竹原景秋Fenrir马池口的上念头有的时候念成上念头tǒu。 洪洪还有白庙呢,听老人讲,以前我们村叫八庙,是因为我们村有八座庙,经过好多年叫白了叫成白庙了。 风景如画我是昌平人,这些地名,我差不多都知道,也能念上来。 商尚赏特别对“阿苏卫”这个地名感兴趣,好听,觉得和内蒙古的“康巴什”、青海的“德令哈”一样,有历史感。 ??写地址的时候总有人问堡(pu三声)怎么写,可我一说堡(二声)就都知道了。我可是地道南口人。 盈盈还有霍营,发火的音。 风景如画这些地名我都能念上来。 我爱秦淮黑寨的黑要读第三声。 孟凡忠东官庄、西官庄当地人都念成东官壮、西官壮。 我相信明天奤夿,姥姥的家,以前的昌56路公交车,管叫huo(4声)夿屯,据说新华字典里没有这两个字。 十三Emily郑各庄,读郑各章!西沙各庄,读作西沙章! 念松兰堡就是三声,大堡就要读四声。 如此诘屈的地名 折射出了昌平深厚的文化积淀 小青君突然有个想法 就是征集“昌平土著究极体”口中的文字精粹 制成一部“典籍” 以后谁再说咱没学问,就把它搬出来! 有谁能助我一臂之力 传授点昌平不为人知的地名叫法? 别拘着,在下方可劲儿留言 让我看到你们的土著级别! 本文主要内容来源:昌平圈(bjcpquan) 大家都在看??帮扶计划首批招募开始!社会各界企业、组织、志士、仁人……奉献大爱的机会来了!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