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9-1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青海省

  因境内青海湖而得名。西汉称鲜水海,又称卑禾羌海(因属卑禾羌部落而得名),王莽改称西海(以为西方之海;与东海、南海、北海对应),北魏始称青海(意为青色的海;注:后世蒙古语称之库库诺尔,藏语称之错温波,均为对汉语“青海”的译称,意为“青/蓝色的海”)。今青海地区唐、宋为吐蕃地,明为西番地,清雍正三年(年),置青海办事大臣。年6月,改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办事长官。年8月,增设青海蒙番宣慰使(职权与青海办事长官重叠),年10月,裁青海办事长官,蒙藏事务统归青海蒙番宣慰使,年2月,裁青海蒙番宣慰使,置青海护军使。年1月,设立青海省。

西宁市

  东汉建安中置西平郡,并置西都县。西晋析置长宁县(治今大通县长宁镇),因长宁水为名。宋崇宁三年(年)置西宁州,取西陲安宁、西事底宁之意命名。明设西宁卫,清置西宁府,后改西宁县,年置西宁市。《中国地名由来词典》谓“因西都、长宁二县为名”,误。

大通

  宋崇宁三年(年),改达南城为大通城(今门源县浩门镇)。清雍正三年()置大通卫(治今门源县浩门镇)。乾隆九年()大通卫迁治白塔城(今大通县城关镇),乾隆二十六年()改大通卫置大通县。年迁驻桥头镇。县以大通河(古名浩亹水,因宋大通城而改名)而得名。年改设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湟中县

  年由西宁县设湟中县。因地处湟水中游,古为“湟中地”,故名。

湟源县

 年改丹噶尔厅置湟源县,因地处湟水源头而得名(注:后由本县析置海晏县,湟水源头今位于海晏县)。别称丹噶尔。清雍正三年()筑丹噶尔城,属西宁县。道光九年(年)析西宁县置丹噶尔厅,年改设湟源县。丹噶尔,系“东科尔”转音。因境内东科尔寺(一译东科寺,位于湟源县日月乡寺滩村东科河畔;清顺治初年西藏东科尔人来此建寺,故名)而得名。东科尔,部落名,其义不详;一说意为“白海螺”,或误。

乐都区

  凉置乐都郡,北魏废乐都郡,置乐都县,后废。北宋置乐州,后废。明置碾北卫、碾伯所,清雍正三年(年)置碾伯县,年改名乐都县,取历史上的乐都县一名命名,年改设乐都区。乐都,山谷名,系羌语,其义不详。汉时称落都、洛都谷(一作雒都谷),后雅化为“乐都”。藏语继承古羌语,意为“双岔沟口”或“三条沟交会的地方”。按:碾伯,一作碾北,藏语“年保/年宝”的同音异译,意为“山神”(或羊神),寓意吉祥、平安。

平安县

  年由湟中县析置平安县,因驻地平安镇而得名。

化隆回族自治县

  西魏废帝三年(年)置化隆县。因境内化隆谷(一作挖隆谷,藏语作哇隆)而得名。化隆,羌语,其义不详。藏语继承古羌语,意为“黄牛(沟)”。唐先天元年(年),为避李隆基名讳,改化隆县为化成县。天宝元年(年),又改为广威县,后陷于吐蕃。清乾隆九年(年),在今化隆巴燕置巴燕戎格抚番厅,年改设巴戎县,年改名巴燕县,年改为化隆县,取历史上的化隆县一名命名。年设化隆回族自治区(县级),年改名化隆回族自治县。按:巴燕戎格,一作摆羊戎,简译为“巴戎”,蒙古语,其中“巴燕”意为富饶。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北宋筑循化城,清雍正八年(年)置循化营,取“遵循王化”之意命名。乾隆二十七年(年),移河州同知于循化,改置循化厅,年设循化县。年设循化撒拉族自治区(县级),年改名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海晏县

  年由祁连自治局析置海东设治局,旋改名海晏设治局,因邻近青海湖,取“海晏河清”之意命名。年改设海晏县,年设海晏区,由湟源县领导。年恢复海晏县,年改设海晏藏族自治区(县级),年复改海晏县。

刚察县

  年设刚察区(县级),年改设刚察县,因当地藏族“刚察”部落(一译岗察、冈察,语义不详;该部落来自今贵德县常牧镇冈察村)为名。

门源回族自治县

  年析大通县置亹源县,因地处古浩亹水(即今大通河;古浩亹水,亦名阁门河,《晋书·音义上》:“亹者,水流夹山,岸若门”,孟康曰:浩亹读合门。颜师古曰:浩音诰,水名也,亹者,水流峡中,岸深若门也。西汉曾置浩亹县,治今甘肃永登县河桥镇;北宋在浩亹河上筑大通城,此河遂因大通城而改称大通河)源头而命名。年设亹源回族自治区(县级),年改为门源回族自治县,年,亹源简化为门源。

黄南藏族自治州

  年设立黄南藏族自治区(专区级),因地处黄河以南而得名。年改称黄南藏族自治州。

同仁县

  年析循化县置同仁设治局,旋改为同仁县,因部族繁杂,取一视同仁之意为名。年改设同仁藏族自治区(县级),年复改同仁县。

尖扎县

 年析贵德县东部置尖扎区(县级),因当地藏族尖扎部落(意为“野兽出没的地方”,一说意为“哥哥的后裔”)为名。年设尖扎县。

共和县

  年析西宁县、湟源县置共和县,取“五族共和”之意故名。年改设共和藏族自治区(县级),年复改共和县。

贵德县

  西汉筑归义城(在今贵德县尕让乡境内),元至元八年(年)设贵德州,取“以德为贵”之意。明洪武四年(年),改贵德州为归德州,洪武八年(年),又改为归德守御千户所,清乾隆四十七年(年),改归德所为贵德所。乾隆五十六年(年),改贵德所为贵德厅。年改设贵德县。

果洛藏族自治州

  果洛,藏语意为“反败为胜的头人”。相传过去有格龙巴部落反败为胜,打败其他部落,故名。明清之际,出现“郭罗克松”(意即“三郭罗克、三果洛”)的名称,清代通译“郭罗克”,清末,又译“俄洛”。民国以后,通译“果洛”。年设果洛区,年设立果洛藏族自治区(专区级),年改称果洛藏族自治州。

玉树县

  年设玉树理事,年改设玉树县。“玉树”藏语意为“遗址”,为传说中格萨尔王妃珠姆/一译朱毛的诞生地,故名部落为玉树。

杂多县

  年析玉树、囊谦二县置扎朵县(一译杂朵县),年改译为杂多县。“杂多”为藏语“杂曲(即澜沧江)上游”之意。

格尔木市

  年设立噶尔穆工作委员会(县级),年改设格尔木市,年改设格尔木县,年复置格尔木市。“格尔木,蒙古语音译,标准读音应为“郭勒木德”,意思是“河流密集的地方”。因境内格尔木河而得名。民国时期译作“郭里峁”,年改译为“噶尔穆”,年将“噶尔穆”简化为“格尔木”。

德令哈市

 年设立德令哈工作委员会(县级),年改设德令哈县,年撤销,并入乌兰县。年析乌兰县置德令哈市。德令哈,蒙古语,源于柯鲁沟旗中心寺——“阿拉腾德令哈”寺(原址位于市郊宗务隆山,“文革”期间遭毁坏,年在市区重建)。“阿拉腾德令哈”意思是“金色的原野”,德令哈是“阿拉腾德令哈”的缩略。

天峻县

  年析原都兰县地置天峻藏族自治区(县级),年改设天峻县。天峻,因境内“直尕天钦”山(简译天峻,俗称天峻山,意思是“阶梯状山”)而得名。藏语“直尕天钦”源于蒙古语“天沁察汗哈达”,意思是“陡峭的白山崖”。

玛沁县

  年析甘德县置玛沁县。玛沁,藏语音译,系“阿尼玛卿山”一名的省译,意为“黄河上游最高大山”。

班马县

  年设班玛县。班玛,藏语音译,意为莲花。

达日县

年设达日县。因境内达日河(藏语达日曲、达日勒曲、达尔洛曲)得名,“达日”系藏语“兴旺发达”之意

久治县

  年设久治县。县名系藏语译音,意为团结。

玛多县

  年析甘德、达日两县置玛多县。“玛多”系藏语“黄河源头”之意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应注意什么
治疗白癜风中药配方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