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6-2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郑华国 http://www.mxxshi.com/

为了应对青海省省考自主命题

今天仕途君为大家准备了最新的青海省情

小伙伴们好好看看哦~

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介绍:

1、总体概况

2、行政区划

3、地理和自然状况

4、人口

5、经济

6、交通、邮电和旅游

7、教育和科学技术

8、文化、卫生和体育

9、金融

总体概况

青海省位于祖国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故被称为“江河源头”,又称“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青海省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35′——°04′,北纬31°36′——39°19′之间,全省东西长多公里,南北宽多公里,总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面积排在新疆、西藏、内蒙古之后,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四位。青海北部和东部同甘肃省相接,西北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南部和西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毗连,东南部与四川省接壤,是联结西藏、新疆与内地的纽带。青海全省平均海拔米以上。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青海地大物博、山川壮美、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多姿多彩,具有生态、资源、稳定上的重要战略地位。青海的美,具有原生态、多样性,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李白的诗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正是青海山河的生动写照。

行政区划

(省会:西宁市)

  全省总计:2个地级市6个自治州6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27个县7个自治县1个县级行委

  西宁市:城东区城中区城西区城北区湟中县(鲁沙尔镇)湟源县(城关镇)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桥头镇)

  海东市(乐都区):乐都区平安区(平安镇)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上川口镇)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化隆回族自治县(巴燕镇)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

  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海晏县(三角城)祁连县(八宝)刚察县(沙柳河)门源回族自治县(浩门镇)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共和县(恰卜恰镇)同德县(尕巴松多)贵德县(河阴镇)兴海县(子科滩)贵南县(茫拉)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格尔木市德令哈市茫崖市乌兰县(希里沟镇)天峻县(新源)都兰县(察汗乌苏镇)大柴旦行政委员会

  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同仁县(隆务镇)泽库县(乃亥)尖扎县(马克唐镇)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优干宁)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玛沁县(大武镇)班玛县(赛来塘)甘德县(吾勤)达日县(吉迈)久治县(智清松多)玛多县(玛查里)

  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玉树市(结古镇)杂多县(萨呼腾)称多县(周均)治多县(加吉博洛格)囊谦县(香达)曲麻莱县(约改滩)

注:(部分资料参照中共青海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情手册》)

地理和自然状况

自然地理:

  青海山脉纵横,峰峦重叠,湖泊众多,峡谷、盆地遍布。祁连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等山脉横亘境内。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柴达木盆地以“聚宝盆”著称于世。全省地貌复杂多样,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区为高原,东部多山,海拔较低,西部为高原和盆地,境内的山脉,有东西向、南北向两组,构成了青海的地貌骨架。青海是农业区和牧区的分水岭,兼具了青藏高原、内陆干旱盆地和黄土高原的三种地形地貌,汇聚了大陆季风性气候、内陆干旱气候和青藏高原气候的三种气候形态,这里既有高原的博大、大漠的广袤,也有河谷的富庶和水乡的旖旎。地区间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5.1℃—9.0℃,降水量15—毫米,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毫米以下。青海太阳辐射强度大,光照时间长,平均年辐射总量可达~7兆焦耳/平方米,直接辐射量占辐射量的60%以上,年绝对值超过.68千焦耳,仅次于西藏高原,日照时数在~小时之间,太阳能资源丰富。

地形:

  青海全省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的态势,西部海拔高峻,向东倾斜,呈梯型下降,东部地区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各大山脉构成全省地貌的基本骨架。全省平均海拔米以上,省内海拔高度米以下地区面积为11.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15.9%;海拔高度到米地区面积为53.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76.3%;海拔高度米以上地区面积为5.4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7.8%。青南高原平均海拔超过0米,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河湟谷地海拔较低,多在米左右。最高点位于昆仑山的布喀达板峰为海拔米,最低点位于海东市民和县马场垣乡境内青海省最东端与甘肃交界处,海拔米。青海省地貌相接的四周,东北和东部与黄土高原、秦岭山地相过渡,北部与甘肃河西走廊相望,西北部通过阿尔金山和新疆塔里木盆地相隔,南与藏北高原相接,东南部通过山地和高原盆地与四川盆地相连。省内平原面积为19.7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28.3%;山地面积为34.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48.9%;丘陵面积为10.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14.6%;台地面积为5.7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8.2%。

气候:

  青海省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处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其气候特征是: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冬季漫长、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降水量少,地域差异大,东部雨水较多,西部干燥多风,缺氧、寒冷。

  年平均气温受地形的影响,其总的分布形式是北高南低。青海省境内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5.1~9.0℃之间,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7.4~-4.7℃,其中祁连托勒为最冷的地区;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在5.8~20.2℃之间,民和为最热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祁连山区、青南高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3以上,较暖的东部湟水、黄河谷地、年平局年气温在6~9℃左右。全省年降水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毫米以下,祁连山区在~毫米之间,东南部的久治、班玛一带超过毫米,其中久治为降水量最大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达到毫米;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在17~毫米之间,盆地西北部少于50毫米,其中冷湖为降水最少的地区。无霜期东部农业区为3~5个月,其他地区仅1~2个月,三江源部分地区无绝对无霜期。全省年太阳辐射总量仅次于西藏高原,平均年辐射总量可达~7兆焦耳/平方米,日照时数在~小时之间,太阳能资源丰富。近年来,青海省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加之生态建设保护工程的实施,青海省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数据统计为年-年)

土地资源:

  截止年,全省土地最新实测总面积共69.66万平方公里(0.亿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50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4.75%。农用地中耕地面积58.57万公顷,牧草地面积.21万公顷,林地面积.15万公顷,园地面积0.61万公顷;建设用地面积33.99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0.49%;未利用地面积.99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4.77%。

  青海土地类型多样,垂直分异明显,大致以日月山、青南高原北部边缘为界,以西为牧区,以东为农耕区,自西而东,冰川、戈壁、沙漠、草地、水域、林地、耕地梯形分布,东部农业区形成川、浅、脑立体阶地,地块分散,难以连片开发集约利用。东部耕地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90.8%,宜耕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海南台地、环青海湖地区及东部地区。

草原、农牧业资源:

  草原:

  全省草地面积.33万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67万公顷,分为9个草地类,7个草地亚类,28个草地组,个草地型。在各类草原中,高寒草甸为.16万公顷,占全省草地面积的64.92%,是青海天然草地的主体。在草地总面积中,可利用草地占86.72%,其中夏秋草场5.35万公顷。在全省个草地型中,以莎草科牧草为优势品种的草地型有40个面积为万公顷,占全省草地面积的57.37%。全省可利用草地每年总产牧草万吨。

  农业资源:

  全省耕地面积58.57万公顷,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5.8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47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面积27.71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49.6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7.70万公顷,其中,油料作物面积14.47万公顷,占25.91%;蔬菜种植面积4.96万公顷,占8.88%;枸杞2.96万公顷。农作物复种指数95%。年主要农产品产量为:粮食.72万吨、油料30.48万吨、蔬菜.4万吨、水果1.5万吨。主要农产品品种有小麦、青稞、玉米、油菜、蚕豆、豌豆、马铃薯、胡麻等。主要水果品种有红元帅、红星、红富士、贵德长把梨、软儿梨、杏、桃、李子、樱桃、沙果、核桃、花檎、草莓、西瓜、葡萄等。

  畜牧业资源:

  年底存栏大小牲畜.64万头只,主要牲畜品种有八眉猪、海东鸡、青海高原牦牛、青海白牦牛、大通牦牛、柴达木山羊、柴达木绒山羊、贵德黑裘皮羊、欧拉羊、蒙古羊、青海毛肉兼用细毛羊、青海高原毛肉兼用半细毛羊、河曲马、玉树马、柴达木马、大通马、青海挽乘马、青海骆驼、青海毛驴、青海白唇鹿、青海马鹿等。

  年,全省育活仔畜(草食畜).92万头(只),比上年下降0.1%;成幼畜(草食畜)死亡25.87万头(只),比上年下降1.3%,成幼畜(草食畜)死亡率1.33%,比上年下降0.02个百分点。年末草、食畜存栏.47万头(只),比上年末下降1.1%;全年肉用畜(草食畜)出栏.18万头(只),增长3.5%;草食畜出栏率42.9%,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牲畜商品率36.1%,与上年持平。

  林业资源:

  全省林地总面积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5.3%。森林面积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6.3%,较年增加1.07个百分点,东部地区达到35.29%。天然林资源管护面积.8万公顷,国家级公益林管护面积万公顷。现有森林公园23处、总面积54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7处、面积29万公顷,省级森林公园16处、面积25万公顷。国家级良种基地4个,面积0.11万公顷。荒漠化土地面积为.58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6.5%沙化土地面积为.1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7.4%。

  全省湿地面积.36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5.19%,湿地面积居全国第一。列入国际重要湿地3处、面积16.7万公顷;列入国家重要湿地17处、面积21.98万公顷;建立国家湿地公园15处、面积30.4万公顷。

  全省枸杞种植面积3.62万公顷、干果产量5.83万吨,沙棘16万公顷、可采果利用面积6.6万公顷,核桃1.55万公顷、年产量吨,大果樱桃0.17万公顷、树莓0.38万公顷。林业年产值42亿元以上。

  动物资源:

  全省有陆栖脊椎动物类约种,有经济价值动物种,鸟类别种、兽类种,分别占全国的1/4和1/3。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动物有69种。珍稀动物有:野骆驼、野牦牛、野驴、藏羚羊、盘羊、白唇鹿、梅花鹿、麝、雪豹、黑颈鹤、藏雪鸡、天鹅等。皮毛、革、羽用、肉用动物主要有水獭、喜玛拉雅旱獭、赤狐、猞猁、香鼬、兔狲、金猫、石貂、豹、岩羊、原羚、黄羊等。药用动物主要有马鹿、水鹿、毛冠鹿、棕熊等。家畜家禽主要有“互助黑猪”、“八眉猪”、牦牛、藏系羊、玉树马、贵南黑紫羊、环湖改良细毛羊、骆驼、山羊、黄牛、犏牛、“浩门马”、河曲马、大通马、柴达木马等。其它有益动物主要有灰鹤、鸿雁、豆雁、大鸨、岩鸽、藏马鸡、金雕、啄木鸟、猫头鹰等。

  植物资源:

  有高等被子植物近1.2万种,蕨类植物余种,其中,经济植物75类属余种,涉及药用、纤维、淀粉、糖类、油料、化工原料、香油蜜源、野果野菜、观赏花卉等植物种类。药用植物约余种,其中,著名中药50多种,主要有冬虫夏草、大黄、贝母、枸杞、甘草、雪莲、藏茵陈、党参、黄芪、羌活、莨菪、麻黄等。纤维植物有50余种,主要有紫斑罗布麻、箭叶锦鸡儿、马兰、芦苇、狼毒、芨芨、山柳等。油料植物有香薷、沙棘、文冠果、薄荷、宿根亚麻等70余种。淀粉类植物有蕨麻、锁阳、黄精、玉竹等50余种。化工原料植物主要有油松、金露梅、地榆、柽柳等50余种。香料蜜源植物有丁香、忍冬、百里香、玫瑰等40余种。野果和蔬用植物有草莓、山楂、山葡萄、猕猴桃等40余种。食用菌类有发菜、蘑菇、黑木耳等10余种。

  水利、水产品资源:

  水利资源

  全省集水面积在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达条。全省年径流总量为.23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居全国15位,人均占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3倍,黄河总径流量的49%,长江总径流量的1.8%,澜沧江总径流量的17%,黑河总径流量的45.1%从青海流出,每年有亿立方的水流出青海。地下水资源量为.6亿立方米;全省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个,省内湖水总面积.04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二;青海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长江、澜沧江流域人口中、工农业经济总量少,但水资源丰富。黄河流域是省内开发历史最早,人口、耕地比较集中,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水资源占全省的33.1%,而流域内人口、耕地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省的81%、84%、70%,其中湟水资源仅22.2亿立方米,占全省的3.5%,流域内人口、耕地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省的56%、52%、56%,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的分布不相匹配,已成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全省理论水能蕴藏量万千瓦,全省水能储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有条,可装机千瓦以上的水电站处。龙羊峡至青甘交界的寺沟峡公里的河段上,可集中连线建设12座大中型水电站,黄河上游青海境内共规划建设25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万千瓦,是我国水资源的“富矿”带。目前,已建成龙羊峡(4×32=万千瓦),李家峡(4×40=万千瓦),公伯峡(5×30=万千瓦)、拉西瓦(6×70=万千瓦),积石峡(3×34=万千瓦)等电站,装机容量已达到9.8万千瓦。黄河龙羊峡以上干流河段全长公里,规划了16个电站,其中青海省境内13座,自上而下为黄河源(已建成)、特合土、建设、塔格尔、官仓、赛纳、门堂、宁木特、玛尔挡、尔多、茨哈峡、班多、羊曲等梯级,总装机容量万千瓦,年发电量亿千瓦时。

  水产品资源:

  全省有水域面积.42万亩,河流、湖泊众多,适宜野生鱼类繁殖和人工养殖,特别是人工养殖水产品数量增长迅速,种类增多,一些外地鱼、虾、蟹等品种也落户高原水域。年,全省水产品产量吨,主要为鲑鳟鱼。全省分布的各类水生野生动物中,哺乳类1种(水獭)、两栖类分属2目5科6属9种、鱼类分属3目5科18属51种。鱼类主要以裂腹鱼亚科和条鳅亚科为主,且多数种类为我国特有的高原珍稀物种。按省鱼类区系分布,境内有21种产于长江水系、22种产于黄河水系、8种产于澜沧江水系,19种产于内陆水系。属国家二类保护水生生物有大鲵、水獭、川陕哲罗鲑3种,省内重点保护水生生物有青海湖裸鲤、齐口裂腹鱼等14种。

  矿产资源:

  青海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衔接部位,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成矿地质作用多样,全省主要成矿区(带)由北向南划分为:祁连成矿带、柴达木盆地北缘成矿带、柴达木盆地成矿区、东昆仑成矿带、“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北段成矿带等。其中祁连成矿带以有色金属、石棉、煤为主;柴达木盆地北缘成矿带以贵金属、有色金属、煤炭为主;柴达木盆地以石油、天然气、盐类矿产为主;东昆仑成矿带以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为主;“三江”北段成矿带以铜、铅、锌、钼等有色金属矿产为主。按矿产种类的区域分,大致有“北部煤,南部有色金属,西部盐类和油气,中部有色金属、贵金属,东部非金属”的特点;矿种上,有矿产种类多,共生伴生矿产多,小矿多,矿产地部分散,矿产资源储量相对集中的特点。全省盐湖类矿产资源(钾、镁、钠、锂、锶、硼等)储量相对丰富。石油、天然气、钾盐、石棉及有色金属(铜、铅、锌、钴等)矿产品的供应已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现各类矿产种,查明矿产88种,单矿种产地数个,其中,大型个,中型个,小型个。在已探明的矿种保有资源储量中,有56个矿种居全国前十位,镁盐(氯化镁和硫酸镁)、钾盐、锂矿、锶矿、石棉矿、饰面用蛇纹岩、电石用灰岩、化肥用蛇纹岩、冶金用石英岩、玻璃用石英岩等11种矿产居全国第一位,有25种排在前三位。年在青海冻土带又发现了“可燃冰”资源,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陆地上发现“可燃冰”的国家,入选“全国十大地质科技成果”,有望成为未来的新型能源。截止年底,全省共有矿山家,从业人数5.86万人,年产矿石总量.09万吨,全年矿产资源开发工业总产值.61亿元,利润总额66.39亿元。

  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

  青海境内的矿产资源种类很多,品位普遍较高,分布范围较广。其中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具有重要地位。青海的有色金属矿产主要有:铜、铅、锌、镍、钴、锡、钼、锑、汞等。黑色金属矿产有:铁、锰、铬、钛等。稀有金属和稀散元素矿产有:锗、镓、铟、镉、锶、铷、锂、硒、铌钽、轻稀土等。境内所产的贵重金属矿产有:金、银、铂、钯,还有冶金辅助原村料等。非金属矿产:菱镁矿、普通萤石、熔剂石英岩、冶金用白云岩、冶金用石英岩等,都具有十分广泛的开发利用前景。青海的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有: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镁、芒硝、硼、磷、天然碱、硫铁矿、自然硫、砷、重晶石、化工灰岩、伴生硫等17种。青海的建材原料及其他非金属矿产有:白云母、石棉、熔炼水晶、石膏、水泥石灰岩、水泥粘土和玻璃用石英岩等29种。地处柴达木盆地的茫崖石棉矿,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石棉矿床,已查明储量为.9万吨,居全国首位,占国内总储量的41.75%,所产石棉的质量好,以中短棉为主,可纺性强,其产品畅销国内外。海北祁连县所产的石棉具有特殊的“湿纺”性能,可同加拿大魁北克石棉相媲美,驰名中外。

 盐湖资源:

盐湖主要集中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的大柴旦、格尔木地区及东部乌兰县境内和西部冷湖地区。柴达木盆地共有33个大中型盐湖,60多个矿床、矿点、矿化点,已发现大中型钾镁盐矿产地10多处,硼矿产地18处,锂矿3处,钠盐矿12处。其中储量超过亿吨的特大盐湖有2个,10-亿吨的大型盐湖有6个,储量几千万吨的小型盐湖星罗棋布,主要大中型盐湖有:察尔汗、大浪滩、昆特依、一里坪、东台吉乃尔、西台吉乃尔、大柴旦、茶卡等,其中察尔汗盐湖是全国最大钾镁盐矿床。盆地盐矿以液体矿为主,液固并存。博大的盐湖、盐矿中有丰富的钠、钾、镁、锂、锶、硼、溴、铷、铯、石膏、芒硝、天然碱等十几种矿种。已经进入国家矿产资源储量表的主要有,盐矿.5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22.89%;镁矿55.68亿吨,占83.22%;锶矿2.05万吨,占41.09%;锂矿.25万吨,占83.09%;钾矿8.37亿吨,占77.64%;硼矿.77万吨,占24.63%。

人口

人口统计:

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2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4.47%,比上年末提高1.40个百分点。全年人口出生率14.31‰,比上年低0.11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6.25‰,比上年高0.08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8.06‰,比上年低0.19个千分点。全省人户分离的人口为.67万人,其中流动人口.97万人。年末全省户籍人口.77万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09万人,占总户籍人口的比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0.92%。

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

  初步核算,年全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06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0.07亿元,增长6.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4%,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7.1%。人均生产总值元,比上年增长6.3%。

财政收入:

  年全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7亿元,增长10.8%;上划中央收入.71亿元,增长8.1%。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增值税92.18亿元,增长4.0%;企业所得税25.03亿元,增长7.7%;个人所得税11.17亿元,增长24.6%。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交通运输支出增长33.9%,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增长14.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3.3%,农林水支出增长10.7%,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9.3%,科学技术支出增长8.6%,教育支出增长7.2%,城乡社区支出增长5.5%,节能环保支出增长4.2%。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全年全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元,增长7.6%;人均经营净收入元,增长5.3%;人均财产净收入元,增长11.4%;人均转移净收入元,增长16.6%。全年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比上年增长6.8%。

  年全年全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8.0%。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元,增长5.6%;人均经营净收入元,增长10.0%;人均财产净收入元,增长3.8%;人均转移净收入3元,增长18.6%。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比上年增长7.1%。

  年全年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元,增长9.8%。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元,增长12.7%;人均经营净收入元,增长3.7%;人均财产净收入元,增长41.9%;人均转移净收入元,增长11.6%。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2元,比上年增长4.5%。

  年年末全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27万人。其中,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5万人,增加5.9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3万人,增加6.52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0.74万人,增加0.78万人。全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36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9.42万人,增加5.39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3万人,增加0.97万人。全省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2.2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81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0.26万人。全省工伤保险参保人数69.2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39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13.26万人。全省生育保险参保人数58.1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10万人。年末全省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66万人,比上年末下降42.8%,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0元/年,提高元/年;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0.00万人,下降29.7%,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元/年,提高元/年。

  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开发:

  年全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7.3%。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2.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4.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4.3%。工业投资增长19.8%,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7.6%。民间投资增长4.6%。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2.4%。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58.8%,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96.9%,信息传输服务业投资增长11.7%。

  年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9.7%。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6.7%。新能源产业投资增长32.9%,新材料产业投资增长22.2%,盐湖化工产业投资增长8.8%,生物产业投资增长7.2%。

  年全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13.9%。其中,商品住宅投资增长1.0%;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下降26.6%。

  国内贸易:

  年全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亿元,比上年增长6.7%。按规模分,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零售额.35亿元,增长0.3%;限额以下单位(个体户)零售额.21亿元,增长11.6%。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6亿元,增长6.7%(其中城区消费品零售额.81亿元,增长6.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1亿元,增长6.8%。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41亿元,增长6.7%;餐饮收入额59.16亿元,增长7.0%。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0.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6.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0.1%,金银珠宝类增长8.0%,化妆品类增长2.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0.6%,烟酒类下降37.0%,中西药品类下降7.5%,汽车类下降6.6%,日用品类下降3.6%。

  对外经济:

  年全年全省货物进出口总额46.00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出口额31.11亿元,增长8.1%;进口额14.89亿元,下降5.0%。

  年全年全省新批外资项目10个,比上年减少4个。合同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3.17亿元,下降71.3%;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0.31亿元,下降75.0%。全年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28.15亿元,增长7.2%;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人,增长34.4%。

  工业和建筑业:

  年全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6%。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按经济类型分,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9.3%,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6.6%,集体企业增加值增长77.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下降7.0%。按三大门类分,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4%,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0.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16.6%。

  规模以上工业33个大类行业中,21个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其中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

  从工业新兴优势产业看,规模以上工业中新能源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3%,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增长18.6%,有色金属产业增加值增长7.7%,生物产业增加值增长24.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5.5%。

  年全年全省建筑业增加值.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8%。年末全省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个,比上年末增加32个。

  种植业和畜牧业:

  年全年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93千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6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29千公顷,其中,小麦.60千公顷,减少0.82千公顷;青稞48.68千公顷,减少1.09千公顷;玉米18.45千公顷,减少0.44千公顷;豆类12.76千公顷,减少0.48千公顷;薯类88.27千公顷,增加1.44千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99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25千公顷,其中,油料.91千公顷,减少7.40千公顷;药材44.06千公顷,增加6.14千公顷。在药材中,枸杞35.53千公顷,增加2.00千公顷。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43.9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85千公顷。全年粮食产量.06万吨,比上年增产0.51万吨。

  年年末全省牛存栏.33万头,比上年末下降5.9%;羊存栏.07万只,下降3.7%;生猪存栏78.18万头,下降5.4%;家禽存栏.74万只,下降3.7%。全年全省牛出栏.59万头,比上年增长2.6%;羊出栏.10万只,增长3.0%;生猪出栏.47万头,增长5.3%;家禽出栏.06万只,下降5.1%。全年全省肉类总产量36.53万吨,增长3.5%。

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

  年末全省铁路营运里程公里,与上年末持平,其中高速铁路公里。公路通车里程82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公里,增加公里。民航通航里程公里,增加公里。

  年末全省民用汽车保有量.32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0.2%,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91.51万辆,增长10.4%。民用轿车保有量52.93万辆,增长9.0%,其中私人轿车保有45.82万辆,增长8.7%。

  邮电:

  年全年全省邮政业务量7.15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全年邮政业完成函件业务.73万件,比上年下降43.8%;包裹业务54.88万件,增长31.6%;快递业务量.17万件,增长30.9%,快递业务收入4.79亿元,增长23.3%。全年电信业务量.68亿元,比上年增长1.6倍。年末移动电话用户.40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2.4%;固定电话用户.30万户,增长5.3%。电话普及率.50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90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7.3%;移动宽带用户.70万户,增长15.3%,其中,4G移动电话用户.10万户,增长20.5%。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4.96亿G,增长1.9倍。

  旅游:

  年全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4.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7%。其中,国内游客.46万人次,增长20.7%;入境游客6.92万人次,下降1.6%。实现旅游总收入.30亿元,增长22.2%。其中,国内旅游收入.91亿元,增长22.4%;旅游外汇收入.08万美元,下降5.6%。

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

  年全年全省学龄儿童入学率99.8%,与上年持平;普通初中毛入学率.8%,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6.9%,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0%,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全年全省研究生教育招生人,在校生8人,毕业生5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83万人,在校生8.36万人,毕业生2.2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87万人,在校生7.70万人,毕业生2.07万人。普通高中招生4.26万人,在校生12.67万人,毕业生3.91万人。初中学校招生7.65万人,在校生22.28万人,毕业生6.77万人。普通小学招生9.10万人,在校生48.60万人,毕业生7.47万人。特殊教育招生人,在校生人,毕业生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1.47万人。

  科学技术:

  年全年全省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项,比上年增加8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项,应用技术成果项,软科学成果22项。专利申请件,比上年增加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件,增加件。专利授权件,比上年增加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件,增加55件。签订技术合同项,比上年增加55项;成交金额79.4亿元,增长17.3%。年末全省有天气雷达观测站点12个,县级以上卫星云图接收站点52个,地震台站个,地震遥测台网3个。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

  年末全省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46个,公共图书馆49个,博物馆23个,档案馆55个,广播电视台46座,中短波发射台26座,调频电视转播发射台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6%,比上年末提高0.2个百分点;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7%,比上年末提高0.3个百分点。全年出版杂志万册、报纸万份、图书万册(张),其中少数民族文字图书万册(张)。

  卫生:

  年末全省卫生机构个,床位3.92万张。其中,医院个,床位3.26万张;乡镇卫生院个,床位1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5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56个,村卫生室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个,卫生监督所(中心)55个。卫生人员5.28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62万人,注册护士1.76万人。全年总诊疗人次.88万人次,出院人数97.68万人。

  体育:

  年全年全省运动员参加各类国内外比赛人次,在各类国际比赛中共获得第一名12个、第二名4个、第三名3个,在各类国内比赛中共获得第一名26个、第二名19个、第三名39个。

金融:

年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6亿元,比上年末下降1.2%。其中,境内住户存款余额5.95亿元,增长7.2%;境内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70亿元,下降10.2%。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8%。其中,境内住户贷款余额.00亿元,增长14.7%;境内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52亿元,增长4.8%。

  年全年全省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87.66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寿险保费收入34.67亿元,增长1.0%;财产险保费收入37.03亿元,增长11.1%;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15.97亿元,增长27.8%。全年保险赔付额34.69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寿险赔付额9.56亿元,增长37.0%;财产险赔付额18.56亿元,增长12.5%;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额6.56亿元,增长13.7%。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