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去了。 龙虾海蟹 都随着太古的水光泯灭, 留下一爿盐泽 几茎荒草…… 于今,这死去了的 海洋业已复活。 我看见钢铁在苍穹 盘作扶桑树的虬枝。 浓缩的海水从隐身的鲸头 喷起多少根泉突。 我看见希望的幻船, 就在这浮动的波影中扬帆…… ——摘自《冷湖那个地方》 6月18日,中国散文学会在河北承德举行第七届冰心散文奖颁奖典礼,湘籍著名作家、文化学者甘建华以长篇散文《冷湖那个地方》摘取中国散文界最高奖项。这也是从柴达木盆地走出去的地方作家首次以柴达木题材获得这项文学权威大奖。 冰心散文奖是根据著名文学家冰心先生的遗愿于年创立的,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及徐迟报告文学奖并列我国文学界最高奖项。本届共有30部散文集、42个单篇散文及3篇散文理论折桂,获奖者有张抗抗、何申等名家力作。 甘建华生于湖南衡阳,年春天追随父亲甘琳先生来到青海高原。年毕业于青海师大地理系,志愿奔赴柴达木油田工作。7年时间里,他不仅开创了“西部之西”的文学写作历史,散文、小说分别获得首届青海省青年文学优秀作品奖(年)、第二届中华铁人文学奖(年),而且培养了一大批文学艺术人才,形成轰动一时的“青海石油文学现象”。年回湘后,他因深度报道专著《天下好人》《铁血之剑》成为著名记者,先后5次荣立三等功,数十次获得全国及省部级以上新闻、文学奖项。其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入选上百个选本,相继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地理学会。 年出版的散文集《冷湖那个地方》是一个跨文体、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崭新文本,具有质朴清新、混搭杂糅之美,引领我国当代散文创作新风尚,成为中国西部文学的一个经典文本。“冷湖”“花土沟”“格尔木”三个石油城以及“甘森”“老茫崖”“油砂山”“尕斯库勒湖”等地方也成为文学界、美术界、地理学界和旅游业界的热词,“西部之西”(TheWestofChinasWest)则成为国际上对青海高原西部区域的地理指称。 冷湖冷湖冷湖冷湖行政区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边缘、海西州西部,北与新疆、甘肃接壤,距州府驻地德令哈市公里,面积1.9万平方公里,辖冷湖镇。[1-4]为纯工矿区,无农牧业。 甘建华人物简介 生于年,笔名牧夫、潇湘雁等,室名晴好居,湖南衡阳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阳市湖湘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衡阳日报社首席记者、高级编辑,衡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客座教授,南华大学衡湘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湖南尚美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湖南尔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出版专著《西部之西》、《天下好人》、《铁血之剑》、《中国医疗纠纷备忘录》、《江湖游医》、《蓝墨水的上游》、《江山多少人杰》,著有《衡阳往事》、《南岳笔记》、《辛卯纪事》、《生活在美的时代》等。 《冷湖那个地方》目录西部之西地理辞典 盆地文坛艺苑逸事 冷湖那个地方 湖浪摇荡的大荒 苏干湖岸听涛 烛光映照《柴达木手记》 山高水长之风 时光雕刻之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冷湖那个地方》后记 离开西部之西多年之后,我还时常在梦中见到荒原上的如水月华,见到天边那一簇簇蓬勃的骆驼刺,见到铺天盖地呼啸而来的沙尘暴,见到风中那些已经逐渐模糊的面孔。 “西部之西”(TheWestofChinasWest)是我虚构的一个地理名词,也是独创的一个文学世界,年出版了一部同名小说集,年荣获第二届“中华铁人文学奖”。它后来被人们广泛征引,写进诗词,写进歌曲,写进小说,写进散文和报告文学,并进入了百度百科大辞典,甚至还开辟了一条“西部之西经典冷门线路”,上了许多网站的户外频道,这些都是我始料未及的。 具体说来,我的“西部之西”有着地理学上的明确界限。它应该是自玉门关以西,阿尔金山是它的北缘,沿着当(金山)茫(崖)公路或青(海)新(疆)大道一直西进,到达与新疆接壤的茫崖镇。当金山口和唐古拉山口之间的敦(煌)格(尔木)公路是它的东轴,将柴达木盆地一分为二。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巨大的三角形内,冷湖、花土沟、格尔木、茫崖、大柴旦,成为远荒大漠中的都市,也是我小说中的安纳尔兰。 我在西部之西前后生活了11个年头,其中有4年在省城西宁就读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年10月,《香港商报》高级记者唐中兴来到湖南衡阳,对我做了一个长达七八千字的访谈——《夸父逐日:另一块天空下的风景》,就是关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及其西部之西的回眸。这个访谈的最后三个问题是: 唐:西部之西的岁月,你感到最幸运的是什么? 甘: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唐:最遗憾的是什么? 甘:是我根本就不应该到那儿去。或者反过来说,我不应该在10年前离开那个地方。 唐:你的下一部作品是什么? 甘:《故乡与远方》。 结果大家都看到了,下一部作品的名字变了,叫作《冷湖那个地方》。 年6月初,我在《文艺报》看到著名作家李若冰夫人贺抒玉阿姨的一篇文章,谈到海西州政协张珍连先生主编的《柴达木文史丛书》已经出版,其中一本就是李若冰先生名著《在柴达木盆地》,当即与素昧平生的张先生取得联系,获赠这套丛书的第1辑6本。李若冰、窦孝鹏、王宗仁、王泽群、肖复兴、肖复华,他们都是我十分敬仰的前辈作家,而且有的私谊颇深。张先生又向我谈及后面准备出版的作者名单,包括王贵如、朱奇、白渔、井石、张荣大、李晓伟、李玉真、陈庆英、汤惠生等名家,并问我是否有兴趣也出一本时,我毫不迟疑地答应了。因为我曾是一个柴达木人,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造化,与柴达木的培养是不能分开的。 原来想把以前写的那些作品归拢,出一本集子也绰绰有余。后来读了前辈作家们的文章,感受到他们的高度,也感受到他们的真诚,于是决定重新写作一本。甲午新春之后,我把所有的事情搁置一边,闭关式弄了两三个月,居然有了20万字,超过了编者的字数要求,只好删除五六万字。不过我已经想好,待这本书出版后,我要到西部之西走一趟,再出一本图文并茂的《西部之西地理辞典》。 在千万里之外的南国雁城,我向举意这场文化功德的海西州政协领导和同志们表示感谢,向拙文中提及的各位师长、好友致以崇高的敬意,愿我们持续至今的友情继续下去。 最后要说的是,我永远都会思念你——我的柴达木,我的冷湖,我的花土沟,我的西部之西! 甘建华 年5月31日于湖南衡阳晴好居 来源:综合柴达木日报等编辑:王景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