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海西州委1号文件精神解读(二) 实施十八项工程 一是实施稳产保供工程。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实“菜篮子”市(县)长责任制,抓好永久基本农田建设保护和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等工程建设改造,提升一般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只增不减。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 二是实施提质增效工程。 做强做优藏羊、枸杞、青稞、牦牛、饲草五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藜麦、柴达木绒山羊、设施果蔬、生猪、柴达木双峰驼、中藏药等特色产业。推进德令哈、都兰、格尔木10万亩优质饲草料种植基地建设,提升柴达木枸杞、茶卡羊2个国家级农产品特优区和藜麦、藏羊2个产业联合体建设水平,全力打造“神奇柴达木”区域公用品牌。 三是实施主体培育工程。 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帮扶,支持州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扶持建设县级示范合作社和家庭农牧场,支持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提档升级,培育产业领军企业和加工型上市龙头企业。扶持建设区域性农牧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加大本土经纪人培养,做活枸杞和活畜交易市场。 四是实施科技强农工程。 加快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扎实开展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试点建设,加快农田水利设施配套、老化失修维修改造,稳步推进高原盆地青稞、油菜制种基地和繁育体系建设,加大柴达木特色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布局建设县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库。 五是实施绿色发展工程。 积极融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巩固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健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机制,加快农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巩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建设,加大地域特色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推广使用,拓展柴达木农畜产品销售网络。 六是实施乡村规划工程。 加快完成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突出乡村特色,大力推进“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合理布局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天蓝、水清、山绿、村美、庭净的生态宜居家园。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县(市)创建,年内争取建成一批生态文明示范乡镇,确保农牧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效。 七是实施乡村环保工程。 扎实开展国土绿化巩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荒漠化、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地下水保护与超采治理。全力抓好长江流域沱沱河水域禁捕和青海湖第六次封湖育鱼工作,积极推行林草长制,全面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八是实施环境整治工程。 持续推动“百乡千村”示范工程,扎实开展新一轮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分类施策推进厕所革命,构建农牧区生活垃圾收运治理“户收集+市县(乡镇)处理”的长效管理机制,推广城乡环卫一体化第三方治理模式,持续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合力治理“白色污染”,深入开展高原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 九是实施基础提升工程。 建立健全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护一体化机制,不断完善农牧区水、电、路、暖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和提档升级。完成第六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加快实施农牧区雪亮工程,推动“四好农村路”创建,实施老旧农村公路改造和自然村道建设,补齐农牧区供水保障工程短板。 十是实施数字乡村工程。 加快推动农牧区千兆光网、5G网络、移动物联网与城乡同步规划建设,完善“互联网+”海西农牧业大数据平台,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十一是实施公共服务工程。 提高农牧区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健康海西行动,提升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及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落实好农牧区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社会救助政策。打造“海西枸杞采摘”劳务品牌,继续做好就业扶贫,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向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 十二是实施城乡融合工程。 发挥海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建设,合理布局县城、重点镇、行政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结合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补齐县城环境卫生、公共服务、市政设施等方面的短板。 十三是实施人才振兴工程。 加强“三农”人才队伍建设,落实《海西州人才工作促进条例》,选派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形成干部人才向农牧区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建立创新创业扶持鼓励机制,加强乡村振兴专项培训,解决好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问题。 十四是实施精神文明工程。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宣传教育,开展文明村镇提质扩面行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柴达木精神,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和文明村镇、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 十五是实施道德文化工程。 统筹抓好诚信教育、勤俭节约教育、劳动创造幸福等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农牧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展“推动移风易俗、提升文明乡风”行动。 十六是实施改革破冰工程。 深入研究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推进办法,有序推进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加强扶贫、组织等财政投入资产监督管理和梳理排查,巩固扩大村集体经济“破零”成果。有序实施格尔木、都兰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项目,扎实推进格尔木、德令哈、都兰、乌兰农牧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试点。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国有林场、农垦、供销社、水权等各领域改革,激发农牧区资源要素活力。 十七是实施乡村治理工程。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发挥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作用,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开展新一轮的村规民约修订完善工作,全面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加大基层腐败惩治力度。推进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建设,健全乡村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实施农牧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育一批以村干部、人民调解员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开展乡村治理示范创建,推进乡村基层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依法加强农牧区宗教事务管理,严厉打击农牧区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着力构建农牧区民族团结进步良好局面。 十八是实施农垦改革工程。 依法推进企业公司化改造和股权多元化改革,建立健全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国有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和运营管理体制。依托农垦国有企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推动资源资产整合、布局优化、产业升级。加快实施“联合联盟联营”行动,加强产业联合、资产联合、资本联合,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垦地合作、融合发展、联农带农”的发展模式,促进垦地融合协调发展。 转自:海西农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