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临床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26420.html “德令哈发布”欢迎您来稿,内容可以是文字、图片或视频,投稿邮箱:delinghafabu . 随即,记者便电话采访了崔芹亮这位老兵。他在回忆中说:“年我应征入伍到德令哈。那时的德令哈还是乌兰县的一个小镇。公路上铺的是石子,被风吹起的小石子打到汽车上啪啪作响。大风卷着黄沙铺天盖地,根本看不清前方的道路,这也是我从小到大见过的最恶劣的气候环境。到驻地后,我和同乡、战友都被老兵的热情深深感动着,部队领导对我们的关怀也是无微不至。我们在部队里生活训练,当地老百姓还时常给我们送来自家做的馍馍。我很庆幸能来到这里,虽然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往事依然历历在目,至今也忘不了德令哈的老乡情,更忘不了亲如兄弟的战友情。”话语间崔芹亮几番哽咽。在谈到德令哈的巨大变化时,电话那头50岁的崔芹亮更是十分激动。他说,“当我在德令哈门户网站看到如今的德令哈时,惊叹变化太大了简直是翻天覆地。市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绿洲农业铺金叠翠、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市区内外一片碧绿,犹如一个个‘绿色堡垒’。29年了,我做梦都想再亲自去看看我热爱的第二故乡——德令哈。” 翻开崔芹亮的诗歌集《写给故乡的诗》,一页页,一行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都是对德令哈的一往情深。一封信,质朴而诚挚,普通而温情,跨越千山万水;一个电话,连通冀、青两地,句句表达的都是对德令哈一如既往的怀念。
乡村旧貌换新颜 戈壁纵横沙海茫茫、狭道山路九转八回,破土开荒,他山攻石、扎帐立营,圈地为家,这是昔日德令哈的真实写照。如今宽阔街道高楼林立霓虹闪烁、现代农牧业发展蒸蒸日上,一座颇具影响力的“现代版”新兴城市正快速崛起,这是如今的德令哈。 近日,当记者一行来到德令哈市柯鲁柯镇希望村时,只见宽阔的硬化路贯穿全村,路旁造型新颖的太阳能路灯,一座座整齐排列白墙灰瓦的院落独具特色。在村民刘福祖老人家里,阳光透过全封闭阳台玻璃,把屋里照得格外明亮。左手墙上整齐挂着的一排排二胡、板胡、三弦格外抢眼,这些乐器不但是老人亲手制作的,他还是三分五里“吹拉弹唱”的高手。“青海解放70年来,不仅德令哈市长高了,变大了,还变得更漂亮了,就连我们村的村容村貌也实现了大变样。家家户户住新房,有的还在城里买了楼房,开上了私家车。硬化路、文化广场、图书室、太阳能路灯、各种健身器材,镇上还有公共汽车站,如今城里有的我们也都有了。村民们有的在家门口搞种养殖发展特色产业,有的外出打工、经商、跑运输,钱包一个比一个鼔,日子过得也是一个比一个舒坦。”面对记者的采访,年过八十的刘福祖说。 在村头广场上,此刻,村民张庭明和他的棋友们正“杀”得起劲。面对记者的采访,张庭明放下手中的棋子介绍说:“我已经在德令哈住了20多年,是从民和县举家搬迁过来的。既是希望村的建设者,也是我们村发展变化的见证人。那时,放眼望去黄沙漫地,破旧的土坯房七零八落,一片荒凉。西部大开发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不甘贫穷的希望村人,积极转变旧观念,一方面,把土地流转给种养殖能人、大户,让死资源变成了活效益,不仅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还使特色种养殖业实现了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通过进城打工经商、发展第三产业,拓宽了增收渠道,又开阔了视野。同时,村委会抓住国家建设美丽乡村、惠民利民政策越来越多,通过积极跑项目,争取政府支持,与社会、企业各界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采取国家、集体、社会、企业一起上的办法,持续加大村庄环境治理和美化、硬化、绿化、亮化建设,使我们村变得越来越美丽,村民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END来源:德令哈晚报 作者:张金花 编辑:李永超 大家都在看德令哈:抓“增强”促“提升”财政收入开门红 “畜”势腾飞迈上增收致富路 市民朋友们“德令哈眼”摩天轮5月1日正式运营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