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采风 一、从柴达木盆地到昆仑山脉年7月19日,乘夜车从西宁赶往拉萨,正式开始梦寐以求的由青藏铁路进藏的西藏之旅。因为夜车的原因,从西宁到德令哈的景色,尤其是察尔汗盐湖等重要景点没能看到。等天亮时分,列车已经进入格尔木地区。 沿着注入东达布逊湖的格尔木河逆流而下,我们就来到了青藏铁路沿线除拉萨、西宁外的又一大重要城市——格尔木。“格尔木”是蒙古语,意为“河流众多的地方”。其距西宁公里,距拉萨多公里,海拔多米,位于柴达木盆地的南缘中段,是青海省的第二大城市,被人们称为柴达木盆地的明珠,青藏高原上的汽车城。年7月30日,我国第一条高原铁路——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就在这里交付使用。格尔木在西周厉王时代(公元前年前后)就有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族。年,吐蕃进兵青海,格尔木地区的羌部族逐步融为藏族。年,成吉思汗的后裔阔端率部进军西藏,蒙古族进驻柴达木盆地。由于雪山、戈壁、盐湖把这里同外界隔绝,当时在辽阔的土地上只有零零星星的牧民帐房,四处芦苇丛生,野兽出没,直到年格尔木和平解放后建政时还不到人。年,慕生忠将军率领的人民解放军和筑路民工来到这里筑路、种树,第二年青藏公路通车后,逐渐形成城镇。当初,这里没有一条马路,机关、学校、商店全住帐篷,人称“帐篷城”。年成立了格尔木市。当初人们说这里是“风吹石头跑”的地方,可现在一座现代化的、林木繁盛、人烟稠密的城市就展现在我们面前。 火车出了格尔木市30公里的地方就是南山口车站,从这里开始就是年始建青藏铁路格拉(格尔木至拉萨)段的零起点。南山口是一个见证了几代中国铁路人心血重要车站。南山口往南就驶离了柴达木盆地,进入昆仑山脉。下一站就是纳赤台站,“纳赤台”藏语意为“沼泽中的平台”,其是青铁格拉段沿途要停靠的八个站之一,火车在每个站停靠20多分钟,以便游客欣赏沿途的重要美景。闻名遐迩的昆仑泉就位于纳赤台,距格尔木90公里,海拔米,是一眼四季不冻的冷泉。昆仑泉被传作是天宫的玉液琼浆洒落人间幻化而来,有“人间圣水”的美誉。其泉水从地下迸涌而出,长流不息,清澈甘甜,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是一种纯天然的优质饮用矿泉水。 二、神秘可可西里藏羚羊到鬼门关五道梁年7月20日,度过一个跨越青藏高原的夜晚,穿过柴达木盆地和昆仑山脉,列车进入神秘的可可西里地区,沿着楚玛尔河,目击藏羚羊的驰骋,看到号称“鬼门关”的五道梁。 楚玛尔河发源于距错仁德加湖约公里远的可可西里山东麓,海拔多米,但地势平缓,列车平稳行驶在世界上最长的铁路桥——全长11.7公里的清水河特大桥上,把沙发椅转向右侧车窗,楚玛尔河宽阔的河谷盆地一直连向西方天际,这片无边无涯的草原就是著名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途中不时可以看到藏羚羊、黄羊等野生动物骤然闪现,又成群奔驰而去。列车员的讲解恰到好处:“每年六七月份,分布在可可西里各地的雌性藏羚羊就会集结成群,长途跋涉前往气温凉爽、水草丰美的卓乃湖、太阳湖等地产仔,一个月后又带着新生的小藏羚羊返回原栖息地。五道梁至楚玛尔河一带是藏羚羊迁徙的必经之地。为了不影响野生动物种群的栖息和繁殖,青藏铁路的所有工程都本着环保优先的原则设计和施工。我们现在正在通过的清水河特大桥和即将通过的五北大桥下面都有专门建设的野生动物通道。因为铁路施工的第一年藏羚羊迁徙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这些聪明可爱的精灵们已经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种安全又时尚的穿越方式。” 当地民谚说:“到了昆仑山,两眼泪不干;到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列车在苍茫高原上行驶26公里后,在楚玛尔河谷南侧出现一个居民点,这就是“鬼门关”五道梁。远远望去,缓平的山梁上簇拥着一排长数百米的房屋,作为交通要道,这里不但有兵团驻扎,还有住户和商家。海拔4米的五道梁,坡度陡,海拔高,经常狂风暴雪,阴晴不定。且不说零下30度的冬天,就是七八月份夜间也经常出现零下3到4度的低温。初来乍到的人会有明显的高原反应:头疼欲裂,胸闷气短,嘴唇发紫,严重的会出现短时间休克。不过在列车里不用担心,烈日当空,车窗有胶膜抵挡紫外线辐射;狂风肆虐,列车有防护罩、滤尘网防御强沙风雪;高寒缺氧,全封闭车厢有双玻璃车窗,还有胶囊式压力均衡系统保证车内外压力平衡。 三、长江之源-通天河-唐古拉山口年7月20日,列车继续前行,进入长江之源,趟过唐僧师徒走过的“通天河”,来到唐古拉山口。 穿过世界第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沿着高原草甸前行不远,就看到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西南侧姜古迪如雪山冰川的沱沱河,它是奔腾长江的古老正源。长江干流上的第一个居民点、第一所小学、第一座桥、第一个兵站、第一个乡、第一个水文站……都在这里,只要是这里有的单位,都是长江上的第一。与长江下游壮阔磅礴的“入世”气魄不同,沱沱河只是一片金黄的开阔滩地,水流漫过滩面,平静和缓,时分时合,在正午的阳光下闪出星光效果。只有屹立桥头的“长江源”石碑泄露了这条河的特殊身份,在这里领悟“出世”的豁达与透彻是最恰当不过了。 话说当年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得真经回转大唐,观音菩萨掐指一算:佛门中九九归真,四人还少受一难,便把四人从祥云之上掀落地面。因为得罪了通天河的老鼋,四人被甩落河里,经文湿透。通过因《西游记》闻名的通天河,列车开始缓慢上坡,前面山口就是唐古拉车站。一路翻山总能见到山顶随风摇曳的五彩经幡,上面写满密密麻麻的经文,表达对山神的敬意。阳光穿过透彻的空气打在白雪、冰川覆盖的群山上,映出一片晶莹的冰雪世界,与雪线下露出的青色山体形成鲜明比照。唐古拉山自下而上集合了高原草甸、高原草原和冰雪带的垂直生态分布,是研究生态系统多样性不可多得的范本。 唐古拉,藏语意为“高原上的山”,是长江和怒江的分水岭,也是青海、西藏两省区的天然分界线。唐古拉的群山海拔多在五千到六千米,因其高挺,又被称作“雄鹰难以飞过的地方”。“到了唐古拉,死神把手拉,抬臂能摘云,伸手把天抓。”但列车上山时,却有“如履平地”之感,青藏铁路的建设者曾为此狠下了一番功夫:现成的的施工方案是与青藏公路同行,作业时交通方便,但地质条件较差。为了找到更为科学合理的路线,初测工作者进入唐古拉山以北人迹罕至的地区,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现代化通讯设备、太阳能等大量信息化、机械化技术进行反复勘测,终于找到一条地质条件较好的路线,并在海拔米的山口战胜高寒缺氧等恶劣条件,修建了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车站——唐古拉车站。 四、从藏北草原到措那湖年7月20日,列车驶过唐古拉山口,进入藏北草原,受到美丽的措那湖的热烈迎接。 以唐古拉山为界,青藏高原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生态系统:唐古拉山以北,寒冷、干旱、气候变化频繁,主要是戈壁荒漠和高寒草原,植被少而脆弱;唐古拉山以南,气候湿润,是一派“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牧区草原风光,没过脚面的绿草一路铺张到天边,到处都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牦牛和羊群。离铁路不远处搭起的一顶帐篷是牧民长脚的家,放牛的小男孩看到车窗里那么多人在看他,使劲往牦牛背上爬以炫耀自己的英勇,没想到牦牛一下子跳起来,男孩一个趔趄扎到旁边的水洼里沾了一脸泥。帐篷外的老阿妈看在眼里,没了牙的嘴乐成一朵喇叭花。就是这样一群无欲无求的牧民在藏北大草原创造出了梦幻迷离、色彩斑斓的游牧文化。这里不仅有远古岩画、古象雄国遗址、随处可见的玛尼堆、经幡和古塔,还有遍布藏北的英雄格萨尔王的足迹和传说。相传当年格萨尔王率兵在藏北八塔一带草原上驰骋征战时,旄下大将夏巴·丹玛香察战死沙场,人们修建了著名的八个成排的白塔,纪念英雄。 列车正在草原上急驰,视野尽处突然银光一闪,那是怒江的源头、海拔米的高原淡水湖——错那湖。错那湖位于藏北草原安多县境内,面积多平方公里。藏族先民视湖泊中的水为天神赐与人间的甘露,认为在这种湖泊中沐浴,或是饮下湖水,就会增加体力、精神焕发、祛病延年、清除心上的烦恼。错那湖是当地藏族人心中的“神湖”,每到藏历龙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信徒前来朝拜,祈祷风调雨顺、牛羊兴旺。错那湖车站观景台距错那湖只有20米,蓝天白云下,湖水蓝得透彻,净得纯粹,湖心有成群的斑头雁、赤麻鸭起起落落,成双成对的黑颈鹤或天鹅交颈缠绵,湖边宽广的草地上追逐嬉戏着藏野驴和黄羊。 五、从羌塘草原到念青唐古拉山脉 年7月20日,列车沿那曲穿过高原湿地羌塘草原,进入纳木错湖依傍的当雄湿地,沿念青唐古拉山脉奔向终点拉萨。 那曲,意思是“黑河”,是怒江的上游,水色发黑,所以得名。就是这黑色的河流滋润了中国五大牧场之一的羌塘草原。羌塘位于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不仅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也是一片丰厚的文化沃土。青藏铁路在那曲和牵引出大唐与土蕃千年姻缘的唐蕃古道交汇,此后,列车就追寻着文成公主进藏的背影,缓缓前行。 这里也被称作羌塘草原,“羌塘”藏语意为北方的草原。那曲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东依昌都,南与拉萨、林芝、日喀则相连,西接阿里,北与新疆自治区、青海省毗邻,处于青藏高原腹心地带。这里整个地区在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怀抱之中。总面积达40多万平方公里。其整个地形呈西高东低倾斜,平均海拔在米以上。中西部地形辽阔平坦,多丘陵盆地,湖泊星罗棋布,河流纵横其间。东部属河谷地带,多高山峡谷,是藏北仅有的农作物产区,并有少量的森林资源和灌木草场,气候好于中西部。那曲地区历史悠久,从20世纪50年代起,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就在这里发现许多打制石器,其形状和制造工艺,普遍带有游牧文化的特征。我们将要停靠的那曲行署所在地那曲镇是青藏公路和铁路的必经之地,也是西藏对外开放的旅游区之一,每年8月(藏历6月)举办的赛马节是藏北草原的盛会。夏日的那曲草原是一幅由蓝天、白云、彩虹、牛羊和绿草织就的锦缎画。如果有幸适逢其时,就可以领略藏北人的热情开朗和能歌善舞。有时间,还可以参观藏北名寺孝登寺。在车上你就可以明显感觉这边的草原比山北边好许多。唐古拉山的北边是高寒荒漠草原,这边就是高寒草甸区了,草长得更密、更长、水分也很多。山高了云就低,绿草覆盖的高原牧场与蔚蓝的天空在远处相接,从天际飘下来的云朵,漫成山坡上的羊群;羊群行得远了,又飘飞起来,成了头顶天空的白云。沿途也不再是无人区了,牧人和牲畜也渐渐增多,如果在公路上,时常还可以见到磕着长头朝圣的藏人。 那曲火车站距那曲镇有一段距离,靠的不是很近。过了那曲镇,就会发现草原上的草长得更加的茂盛,地上的水分也更多,这里算是到了高原湿地草原了,山也因为这些草显得柔和而润泽。在这一段草原上可以常看到一户户刚定居下来的牧民家,虽然为了防高原上的风暴,修的有些低矮,但那些温馨的小屋还是让一路久看苍茫的人感到温暖。在这些家庭的周围经常有四处散布很开的牛羊和马在静静吃草或嬉戏,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就这样随着草原上生命迹象的渐多,我们就来到了当雄县的当曲卡镇,当雄县位于藏北一大神湖、世界海拔最高的湖泊——纳木错(米)的东面,与神湖相距70公里,与拉萨相距公里,海拔米,也是青藏线沿途的重要一站。“当雄”,藏语译音,意为被挑选的草场(滩)。该县处拉萨北部,属于拉萨市管辖。其西与尼木县相连,北与班戈县、那曲县为邻,东接林周县,南接堆龙德庆和曲水二县。明末固始汗带领藏、回、维吾尔等民族共多人进藏,五世达赖让他们挑选驻地,结果选定当雄,故名“当雄”。该地曾译作达木、党雄、达木蒙古八旗、达木八旗、达木牛厂、达木蒙古等名。相传当雄开始只有7户人家,每家都有姓氏。因该地水草茂盛,从西康的理塘、甲学以及安多等地迁来很多牧民。他们依据七户蒙古族的姓氏划分成8个部落,即曲考、窝托、果查、恩果、潘加、巴家、娃休、索布。固始汗以当雄为其夏宫所在地,并派兵驻扎。固始汗死后,当雄由其后裔管理。清时称当雄八部落为蒙古八旗。清乾隆十六年(年),清王朝将当雄蒙古八旗划归驻藏大臣直接管辖,每年派士兵83名到拉萨供驻藏大臣差遣和护卫达赖喇嘛。现在的当曲卡镇也发展的让人吃惊,街上人烟稠密,熙熙攘攘,已经很有拉萨市内的感觉了,尤其是当雄火车站,可以说是沿途所见最有藏式特点的,而且和现代风格结合得很好的车站。当雄也以赛马节出名,有赛马,射箭、马术表演、藏式举重、拔河、说唱格萨尔等活动。 从当雄县出来,渐渐就不是湿地了,地上长着一丛丛的灌木,也有一些沙子,但是没有青海那边那么多。接着就要翻越此行的最后一个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口海拔米,这里有巨大的经幡柱,是藏族用来祭祀念青唐古拉山山神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屹立在西藏高原中部,自西向东约公里,它西接岗库卡耻,东南延伸与横断山脉的伯舒拉岭相接,中部略为向北凸出,它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两条大水系的分水岭,同时将西藏自治区分为藏北、藏南、藏东南三大地域。海拔平均0米以上。青藏公路和铁路西侧的当雄草原上,西北—东南走向排列着念青唐古拉山脉的四座七千米以上的山峰,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座落在一道山脉上,海拔米,这里是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中部最为突冗的高峰集中区。高峰的附近有、、、米4座东西排列、紧密相接的山峰。在其周围还聚集着30多座0米以上的雪峰,最南端的穷母岗日峰海拔米。主峰西北山麓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纳木措,主峰南麓是景色秀丽的羊八井谷地,这条谷地处在念青唐古拉山与冈底斯山中间的一条巨大地质断裂带上,地热资源十分丰富,是下一站我们将要经过的地方。“念青唐古拉”,藏语意为“灵应草原神”,由此可见藏族群众对它的崇敬和希望。由于念青唐古拉峰地处大陆腹地,山脉的屏障作用阻挡了西北的寒流和印度洋的暖流,基本属于半干旱大陆性气候,这就是我们之前见到那些荒地的原因。如果天气晴朗,从山口就可以望到海拔米的念青唐古拉峰。念青唐古拉峰极其雄伟,从车上望过去,巍峨挺拔、高耸入云,有种不可阻挡的气势,而且时常是云遮雾罩地看不清楚,更加增添了他作为神山的神秘和魅力。如果稍作停留,你也可以在这里抛洒风马,作为对他的赞美。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