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天水一色,对影成画 这里,美如仙境,纯净无暇 这里,是年度最火的景点之一,也是都市人一心向往的心灵净地 这里,就是青海省的茶卡盐湖 一个能够能让心灵深呼吸的小资源 茶卡盐湖 茶卡的历史和今天 茶卡盐湖的真美不仅来自于“镜”与“净”的结合,更来自于她是大青盐的故乡。 成书于明代弘治年间的由刘文泰等撰辑的《本草品汇精要》中,有这样的解释:今青盐从西羌来者,形块方棱,明莹而青黑色,最奇。西羌,即今日青海一带,该书所指“青盐”,就是茶卡盐。 千百年来,著名的茶卡盐湖大青盐就以品质优良,味道纯正闻名于世,在老百姓中很好的口碑。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茶卡盐池经过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实现了采盐机械化,建有茶卡盐厂,已经实现了船采、船运、洗涤、加工机械化,生产的原盐、再生盐、洗涤盐、粉洗盐、加碘盐、营养加锌盐等产品畅销全国。茶卡盐厂每年生产的几十万吨优质原盐,除供应青海各地外,还畅销全国20多个省区及出口日本、尼泊尔、中东等地,深受人们欢迎。 茶卡盐厂 年,随着青海省盐业公司的成立,茶卡盐湖的大青盐开发走向规模化。纯天然、原生态、无任何工业污染的茶卡盐,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不可多得的优质资源,年12月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国内湖盐行业首个获此殊荣的品牌。 随着国家盐业改革新政的推出,西部矿业集团和乌兰县围绕茶卡盐湖发展的深度融合进行尝试,并由此延伸循环经济的上下游产业链。依然是“靠盐吃盐”,“吃法”不同产生的效果却是天壤之别。正因有了富有生产和经营实力的盐业龙头企业的主导开发,在茶卡建成全国首批绿色食品食用盐生产基地后,盐产业在传统的粗放式生产经营中脱蛹化蝶。现代化的生产线源源不断地将原盐加工成包括“大青盐”、“天然湖盐”、“低钠盐”、“藏青盐”、“海藻碘盐”等多个品种,茶卡盐湖大青盐多品种盐的开发,为青海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茶卡大青盐”包装 从“盐值”到“颜值” 就在茶卡盐走俏省内外市场的同时,站立在“盐池”之畔的乌兰人,也开始重新审视和打量这块盐和泥土相拥相抱的土地。拂去岁月的风尘,“天空之镜”倒映着蓝天白云和身边的山峦,自然天成的大美胜景,让人品味出,茶卡除实实在在的“盐值”之外,还拥有让世人刮目相看的“颜值”。 年下半年,海西州与西部矿业集团抓住打造“旅游名省”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对茶卡盐湖的旅游“身价”进行了充分估量,就在次年早春,由西部矿业集团牵头成立的青海茶卡盐湖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招牌,挂在了茶卡盐湖之畔。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宏大理念中,派生出来的打造“茶卡盐湖——天空之镜”的发展思路由此破题开篇。 “天空之镜” 第一个章节,以展现“大美茶卡,盐业遗风,民族风情”为主题,突出环境整洁和服务功能提升,构建了“一轴二区三广场”的空间布局,以总投资达3.2亿元之巨,完成了涵盖基础设施、市政管网、智慧旅游三大类别的60余个单体工程。第二个章节,再次投资5千余万元,集中打造盐湖湿地、步行通道等重点生态保护工程,在对茶卡的“绿水青山”进行重塑和再造中,无形中也筑起了通向“金山银山”的走廊。 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打好“绿色牌”沉淀到了茶卡盐湖深处。就在三年的景区开发中,企业和地方不惜巨资规划绿化面积5.93万平方米,湿地恢复16.5万平方米,栽植面积扩充10.15万平方米,栽植各类苗木.8万株……尤其在景区开发中注重与当地特色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在“依盐成景、依景促游”的同时,人文景观让外来游客领略的是民族风情,而让远行的海西人,尤其是乌兰的乡亲记住回家的路,记住难忘的乡愁。 产业融合,为茶卡代言 巴音村原址距离镇区20公里,群众生产生活较困难。年,当地政府将巴音村35户人整体搬迁到了镇区。 “每年七八月份茶卡盐湖迎来旅游旺季,来茶卡镇游玩住宿的人特别多,好多游客都是早早就把房间订好了,现在日子过得好着啊!“茶卡镇巴音村村民姜发菊一边收拾着自己的家庭宾馆的床铺一边高兴地分享着现在的生活状况。 茶卡镇 “我们巴音村共有35户人,确定贫困户4户8人。随着村里基础设施的完善,如今村子里有25户人家都开了家庭宾馆,人人都变身成了发展旅游产业的小老板。我们鼓励群众从旅游、养殖和种植入手,找项目去做,带动产业的发展,让咱们的老百姓真正地增收致富。”谈起村子的变化,驻村第一书记白海龙深有感触。 现在的茶卡镇,加油站从年的1处增加到6处,宾馆由3家增加到13家,另有11家在建,家庭宾馆达到多家。新增盐雕制作车间10家,茶卡盐湖景区直接带动就业超过人。 而今,茶卡镇正在加快老城区拆改建,全面实施城区给排水等市政管网改造,城镇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充分发挥产业与城镇的融合互促作用,借助茶卡盐湖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发挥城镇对资源要素的集聚作用,大力发展“茶卡羊”、“大青盐”精深加工、民族文化工艺品等产业,初步形成“盐湖旅游+特色养殖业+三产服务业”三位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 特色小镇的“产业担当” 茶卡小镇的转变并不是一个偶然。 当下,特色小镇已成为一个新的风口。 年,国家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到年,我国将培育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 年,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环保部、住建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称,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居宜业、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但也存在一些概念不清、定位不准、急于求成、盲目发展以及市场化不足等问题。 那么,如何准确把握特色小镇的内涵?此次公布的四部委《意见》给出了四句话——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不能把特色小镇当成筐,什么都往里装,不能盲目把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体育基地、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以及行政建制镇,都戴上特色小镇的“帽子”。 一言以蔽之,有“特”有“色”才为特色小镇。 “色”是特色小镇的基础,即“颜值”,特色小镇不需与目前行政设置的乡镇挂钩,或大或小。特色小镇的建设要与地域特色、人文内涵结合起来,以“小而精”生态美丽建设为目标,从基础建设、卫生整治等多方面进行环境整改,为居民创造干净有序整洁的生活环境,进而全面打造一个有记忆、有文化、有故事、有美景的小镇,来吸引目光,吸引更多的游客以及创业者。 从我省的民和官亭小镇到农垦文化的德令哈柯鲁柯镇,从“拉面小镇”化隆群科再到靠“盐值”发展的茶卡镇,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特色小镇都是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并且具有一定的旅游特色。然而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旅游不能成为唯一的目标,但却是最重要的发展路径。因此,特色小镇建设,要意识到必须满足大众旅游消费需求的重要性,还要避免单一性旅游小镇的开发,要培育、发展综合性旅游小镇,以此避免客源市场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 如此一来,就需要把差异感、新鲜感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前提和方向。唯有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特点,才能吸引人,让更多的人流连忘返。在此基础上,政府需要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合力布局,引导带动,更要因地制宜,找到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通过对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让他们在产业发展感受到“实惠”从中增收致富。 当然,特色小镇也要有自家的“小镇计划”,依靠当地本身良好的产业基础,选择主攻一项最有基础和优势的特色产业,这是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支撑,需要科学选择、合理规划、核心培育,再到集群辐射,最终提升到产业品牌的发展路径。因此,特色小镇要坚持“以产立镇、以产带镇、以产兴镇”,促进从小镇资源到小镇产业,小镇产业到小镇经济,小镇经济到小镇发展,最终实现产镇一体、协调发展,为我省特色小镇提供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和支撑。更为重要的是,在我省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中,不能追求面面俱到的全产业体系,而是聚焦、主攻在某个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上,确保某一特色产业在小镇中的独特及主导地位,围绕其来培育发展完整的产业生态圈,以此激活小镇经济,促进小镇特色的形成。 茶卡的转变,既是西部矿业集团转型升级和新产业拓展的成功范例,也为海西州旅游资源开发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实践,更让茶卡盐湖在“绿水青山”中收获了“金山银山”。景区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实现持续攀升。截至今年10月,景区接待旅游人数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亿元,较年分别增长38.4%、.5%。茶卡盐湖景区也成功晋升为国家“4A”级景区。 茶卡的转变,吹皱了乌兰的“一池春水”。乌兰县也借助打造茶卡盐湖景区为契机,把自己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合盘端出”,连续三年累计拿出万元财政资金,支持打造茶卡“青藏高原第一驿站”和全县第三产业发展,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引来“莺飞蝶舞”。 茶卡盐湖由旧到新的改革之路,是小资源产业发展中的一大闪光点。无论是茶卡盐湖的小资源价值转换,还是利用茶卡的小资源与其他产业融合,打造特色小镇提升地方经济效益,都是其他地方小资源可以借鉴的升级转型的范本。 创想小资源“春田奖”,将充分给予小资源和创意生长的土壤、空间和专业指导,我们打造的是一个创意界的“天空之镜”,我们相信你不仅能在这里找到灵感的宣泄口,也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想让你的创意深呼吸吗? 那就点击下方阅读全文 下载报名表吧! 完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