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令哈农场建场回忆 米元霖 原德令哈农场是年开始勘测,年初即分批建场的。第一批人员由原劳改局水利支队郝登阁率领,边修路边行进到德令哈。所谓修路,就是将平坦的地段两边挖条标志性的沟,中间坑洼的地方填些沙土,就是准公路。第二批组建德令哈农场第一作业站的干部押解余名犯人,由农场政委王学章率领进军,行至希里沟(今乌兰县),因汽车载重行进困难,全体干警只好押解犯人徒步行进,经尕扎鸟嘴(今赛什克)、克腾、尕海等地走了五天才到达目的地。之后开始开荒造田。虽然行军艰苦劳顿,但没有发生任何事故,安全到达。 “文革”十年动乱结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德令哈农场迎来了建场30周年纪念日。我们参加过建场的数十名老同志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自发组织了一次庆祝活动,还合影留念,有的同志激动之余,赋诗表达了心情,这里收集数首。 (一) “甲午”跋涉来开拓, 卅年春秋艰辛多。 喜看今日杨柳春, 往昔峥嵘岁月稠。 英年同舟共济人, 白头如新情更深。 振兴中华酬壮志。 余生尤报赤子心。 (注:“甲午”年为甲午年) (二) 征人相聚谈何易, 兴致勃勃话往昔。 谁说盆地荆棘多, 为党为民志千里。 (三) 苦度戈壁三十春, 备尝艰辛献青春。 更喜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叹黄昏。 这些诗句,蕴含着开拓者的心声和时代的音韵。总之,回味那一段的经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披星戴月,风餐露宿! 德令哈农场的创建和发展,自始至终都得到中央的 年,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和青海省老龄委员会编辑出版了一本书《青海高原老人》。在该书第48页上有这样一段谈及劳改系统工作的一段文:这里有必要提及青海劳改系统广大干部在青海发展中的贡献。50年代,一批来自部队和城市的年轻人被派遣到劳改系统,承担改造犯人和改造自然的双重艰巨任务,他们克服了高寒缺氧所带来的生理反应,在西宁市兴建了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幢幢高楼,兴建了个个工厂,在人迹罕至的荒原开垦出了大型农场。在五十年代青海发展初期,劳改系统的工农业总产值一度曾占全省的50%以上,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使一批批罪犯在改造中新生。 多年的高原缺氧和艰苦生活夺去了许多干部的青春和健康。今天,他们带着伤病和病痛离开了原来的岗位,由于劳改农场闭塞的环境,也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更新,他们可能因为一时不理解或因退休后许多实际问题未妥善解决而有着某种委屈和失落感,但他们决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因为这是为了信仰,为了理想! 年青海省公安厅派工作组去上海为政法系统招收一批男女青年来青工作,这批男女青年绝大部分被分配到劳改系统,他们响应党的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离开环境优越的上海,心甘情愿地来到艰苦高寒的地区工作,有的甚至放弃了已经找好的工作和优越的家庭环境,到青海奉献自己的青春。当年的帅哥、靓女,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大爷、老太太了。他们为劳改系统增添了新鲜血液,成为劳改工作中的骨干力量之一,是不该遗忘的一群人。前几年他们自发主动约集当年来青海的上海同学庆祝30年,得到青海主要媒体《青海日报》的 青海劳改系统还有两项工作值得一提:一是完成了民和东坦渠的工程和老鸦峡公路工程,造福于民和人民;二是德令哈农场担负完成了德令哈至大柴旦的公路建设,为开发柴达木提供了前期保证。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全国地图上,标有“德令哈农场”的名称,足见德令哈农场在当时经济之重、规模之大、知名度和影响之大。 本文转自《柴达木文化网》巴音河期刊创业岁月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