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工程启动以来,德令哈市高度重视、先行一步,采取组织引领、科学规划、帮扶措施、“三资”管理四个先行,夯实集体经济组织基础、描绘发展蓝图、补充发展后劲、破除发展难题,为全市村集体经济打好基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组织引领先行,一张组织网络兜起村集体经济协调统一发展的“诸般事”。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广泛发动群众,构建“党政主导、部门支持、镇村主体、群众参与”的组织网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市委市政府的重点任务,成立了市级党政“一把手”任双组长、常务副市长、组织部长任常务副组长、各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各乡镇街道、市直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德令哈市村集体经济“清零”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实施联点指导。建立市级职能部门负责同志联系乡镇街道指导集体经济发展机制,针对乡镇街道镇域村集体经济发展定位、优势和问题,采取“一对一”“多对一”联点方式,充分发挥组织、发改、农牧、旅游、城管、交通等职能部门在基层组织建设、产业发展规划、项目建设实施等领域的优势。三是广泛发动群众。成立扶贫互助协会,设立集体经济发展基金,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做细思想工作,教育群众消除观望等待心理,鼓励群众积极入股,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截至目前,共有余名村民向扶贫互助协会入股万余元。 二、科学规划先行,五种发展模式打造村集体经济良性循环发展的“闭合圈”。在广泛开展走访调研,摸准镇情村情民意基础上,立足市委确定的乡镇街道发展定位,按照“规划先行、因村制宜、多村联动”原则,打破镇域、地域限制,以产促村、产城融合,形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村集体经济产业良性循环发展的“闭合圈”为发展目标,积极谋划五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一是柯鲁柯镇立足打造微型小城市定位,发挥禽蛋奶养殖产业基础扎实、农垦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禽蛋奶产业+乡村旅游模式;二是尕海镇立足打造工业文化风情小镇定位,发挥德令哈工业园区“后花园”优势,发展果蔬种植+乡村精品旅游模式;三是怀头他拉镇立足发展“一红一白一带”(枸杞、柴达木绒山羊羊绒精深加工、国道沿路经济带)特色产业定位,发挥中藏药种植气候土壤优势和旅游资源丰富优势,发展中藏药种植+徒步旅游模式。四是蓄集乡立足聚居牧业村管理发展定位,依托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大力发展特色牲畜养殖+民族特色演绎模式;五是城中村充分利用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化进程快等优势,发展商贸物流+劳务输出模式。同时,指导各镇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自身发展实际,采取统一经营、委托经营、股份经营、共同经营等多种经营形式,推动资源有效盘活、产业发展壮大。 三、帮扶措施先行,三支帮扶力量升级村集体经济强劲有力发展的“发动机”。采取人员、智力、资金三管齐下的帮扶措施,确保村集体经济发展动力充足。一是加大人员支持。按照派需结合、因村组队、精准选派的原则,从全市选派党性强、业务好、作风实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分别到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开展抓班子带队伍、理思路找项目、促增收促脱贫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制定了《德令哈市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考核管理办法》督促他们扎根基层、建功立业。二是加大智力支持。积极构建市、乡(镇)、村村集体经济发展三级智力支撑体系。市级层面建立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联席会制度,定期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召开会议,专题听取各部门工作进展,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开展村集体经济发展金点子征集活动,鼓励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就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建言献策,活动开展以来,共收集到各类意见建议条,采纳建设性意见建议37条。各乡镇充分发挥乡村能人了解村情民情深入、发展生产经验丰富、“领头雁”效应较强的优势,组织一批有想法、有能力、发展意愿强的能人和专业合作社、小微企业主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能人议事会,通过各抒己见、集体商讨,有效避免了各村因“本位思想”造成的“单打独斗”、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实现在镇域层面确定发展思路上推陈出新、在规划产业布局上有机衔接、在推动经济发展中优势互补,最终各村共享发展红利。同时,采取以会代训、外出培训考察等形式,加大对各相关职能部门、乡镇、村“两委”成员和第一书记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他们指导和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的能力。三是加大资金支持。落实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共万元,其中,扶贫产业园资金万元,旅游扶贫资金万元,易地搬迁资金万元,危旧房改造资金万元,绩效考评奖励资金万元,第二批财政增量资金万元,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资金万。落实州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万元,其中,非贫困村村级产业发展资金万元、驻村工作队工作经费56万元、援青资金万元、产业扶持资金万元。年,市委市政府安排财政资金万元用于发展全市42个村的村集体经济,为村发展集体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三资”管理先行,三剂良方医治影响村集体经济健康阳光发展的“疑难症”。加强对农村“三资”的监管力度,通过开展“三资”清查、探索第三方监管和健全“五议两公开”决策程序,有效解决个别村集体开支随意性大、财务公开不真实、集体资产流失等问题。一是开展“三资”清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青海佳宁会计服务有限公司对全市42个村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资源存量、结构、分布和使用效益等情况进行审核、清查,重点了解各村是否存在账外账、“小金库”、挪用、占用、侵吞公物等问题,完善“三资”台账,做到账款清楚准确,确保资产真实性。二是探索建立“三资”管理新模式。探索建立乡镇财务核算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第三方财务核算管理专业团队,对村级账务、项目招投标、集体资产等相关工作统一管理;探索建立镇村公有资产监管制度,整合住建、国土、林业、农牧、水利等部门镇村公有资产监管职能,在摸清“家底”、明晰产权后,实施“台账式”管理。三是健全完善“五议两公开”决策程序。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党员群众建议、村党组织提议、村务联席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表决结果公开、实施情况公开”的“五议两公开”的决策程序,加强村级民主理财、民主监督。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