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当北坡的雪山冰川养育了河西走廊,当南麓的雪山融水成为柴达木北缘部分城镇和绿洲的生命之源,祁连山,这座伸向西北干旱区的湿岛,宛如一幅延绵不断的青色屏障。

在这里,古有丝绸之路上响起的悠悠驼铃,今有吹遍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改革“劲风”。如今的祁连山,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在摸索中不断前进,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着力打造以生态保护、生态文化和生态科研为主的三大高地建设。

照片由官群蔚立刚杜丹丹摄

古丝绸路上的峨堡古镇

本报记者叶文娟

峨堡城,原名博望城,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城东南部,宁张公路和峨祁公路交汇处,距县城72公里,约始建于公元至年间。地处巍峨挺拔、绵延千里的走廊南山东段,自古是著名的天然牧场,也是《中国国家地理》评选的“中国最美丽的草原”之一的祁连山草原的所在地。

峨堡古城是青海进入河西走廊的咽喉,素有“祁连东大门、青海北大门”之称。历史上,峨堡是丝绸南路军事重镇和重要驿站,凡经扁都口进入青藏高原腹地的军队商旅,都必从峨堡经过。

峨堡古城东西宽米,南北长米,城墙残高6米,宽6米,北城墙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个马面,有东、北、南三门,门宽11米,均有瓮城。瓮城东西30米,南北25米,瓮城门宽5米,长8米,呈圆弧状马蹄形,夯土层厚10至12厘米,城内有一城隍庙遗址,呈不规则梯形,夯土筑,城外有点将台、烽燧遗址。地上低矮的草茎,和古城的残垣断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由有“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感慨。遥想当年,这里有络绎不绝的商旅驼队,也不乏刀光剑影的铁马征战。

北宋时,河西走廊被西夏占据,峨堡借由丝绸之路得以继续繁荣。为加强防卫和保护商队、行人的安全,元代在此筑峨堡城,从此峨堡逐渐发展成为驰名中外的茶马市场。中原大量的丝绸绫绢、麻织品、瓷器等,西域的玛瑙、玉器及当地有名的鹿茸、麝香、牛羊等土特产,通过商人贩运到这里进行交易,后分别长途转运到西域和内地。自明代起,海运事业逐渐兴起,乘船比走陆路更为快捷,于是商贾、使节等大都改走水路。虽然陆行的丝路未废,但作用已大为削弱,这条古道也变得时通时塞,时兴时废。整个青海地区的对外贸易文化交流日益萧条,峨堡城也由盛转衰。

初春的峨堡镇没有花红柳绿,草原还是一片枯黄,经过小镇时,一座仿古建筑上“丝路古道”几个字仿佛时时告诉人们:过去这里曾经有过茶马古市的辉煌。当地居民告诉记者,事实上,峨堡是茫茫草原上重要的方向标,有了峨堡的指引,即使是在风沙弥漫的天气里,也不会迷失方向。

织牢“生态保护高地”

祁连山,是我国极其重要的冰川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是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平衡、维持河西走廊绿洲稳定、保障北方地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

充分认识其生态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以来,我省就将保障生态安全放在首位,着力打造“生态保护高地”。

探索建立“村两委+”为基础的社区参与共建共管共享机制,成为了“生态保护高地”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依靠基层组织力量,深挖“村两委”在生态保护、宣传动员、党员带动等方面的工作潜力,调动一线管护队伍和牧民参与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

“村两委+”工作模式涵盖“村两委+党建模式”“村两委+宣传模式”“村两委+自然教育模式”以及“村两委+保护模式”四项内容,从“党建、保护、宣传、教育”四个方面入手,充分发挥“村两委”带领作用和党员示范作用,着力打造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宣传教育阵地。

到目前,已签订《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青海片区“村两委+”工作方案》,并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和门源回族自治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和德令哈市选取9个试点村,在签订“村两委+”模式共管协议书的基础上,积极收集反馈意见,不断完善、补充“村两委+”模式,最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

与此同时,还以党建做统领加强队伍建设,以各市县为面,村委会、村支部、管护站为线,村两委党员干部、驻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保护区干部、森林公安民警、管护员为点,形成了网格化生态管护体系,全面织牢了祁连山生态管护网。

打造“生态文化高地”

生态文化是一个新型的文化体系,构建新的生态文化体系,需要广泛宣传,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识、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