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7-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看白癜风那个医院最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初冬时节的西子湖畔已是寒意阵阵,但上城区教育学院报告厅内却是暖意融融。现场高朋满座,大咖云集。年11月26日,杭州市上城区第一批未来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结业典礼暨成果展示活动在上城区教育学院成功举行。

浙江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庄华洁、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与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卢真金、杭州市师范大学经亨颐教师教育学院书记、院长、杭州市中小学干训中心主任郑生勇,杭州市中小学师干训中心副主任叶哲铭,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严从根,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项海刚,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曹婕,副局长、教育学院院长王莺,雷山县科教局副书记副局长赵世飞,黄山市祁门县教育局督学程国胜以及杭师大部分导师代表等领导专家莅临本次活动。参加此次活动的还有来自杭州市各区县的教师教育学校代表,以及来自义乌、黄山、福建等地的教育同仁们。本次活动还采用了“线上+线下”的形式,鹤峰、雷山、黄山、开化等地的教育同仁同步观看活动直播。

本次活动由上城区首批未来名师名校长代表马益彬、王林慧、白引、陈滔主持。

上午场

上午的活动分为领导致辞、研修回顾、颁发证书、新书推介、观点沙龙等精彩环节,共同见证未来名师名校长们的成长历程,分享他们的研修成果。

开场致辞殷殷期盼

典礼伊始,项海刚局长致开幕词。“未来名师未来名校长”培养工程是上城区教育局“十三五”期间教育人才培养重点项目,项局长对18名未来名师和6名未来名校长在为期三年的培养工程中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名师名校长究竟“名”在哪儿?项局长指出,名师名校长的“名”,应在教学、育人、研究、人格、格局等方面率先垂范,榜样引领,但同时应以“低调之名”给予他人支持、帮扶与奉献。

郑生勇主任表示,三年前,上城教育与杭师大联合培养骨干教师与管理干部的模式,打开了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更是一次极为成功的尝试。郑主任从“跳出教育看教育”“搭建平台助成长”“重视个性化培养”“专业发展呈现显著”四个方面总结评价此次合作培养工程,更对上城教育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冀与厚望。

庄华洁处长首先肯定了上城教师培养与队伍建设的榜样示范与省内前列引领,同时指出这种“强强联手,优势互补”的区域教育和高效联合培养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的模式,是上城的新思路,更是值得全省市各地学习借鉴的好经验、好做法。庄处强调三个“力”:站在“十四五”新的历史起点,全省要将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为持续提升教育品质,教师队伍建设要与时俱进,聚焦重点,提升研究力;我们的教育要面向未来,勇于开拓,提高创新力;深化改革,治理保障,提供支持力。

研修掠影追忆往昔

一段VCR串起了一路走来三年间的点滴回忆。这三年,是这批未来名师名校长静心学习的时光、思考积淀的力量以及拔节孕穗的成长。深情款款、铿锵有力的集体诗朗诵《未来》中饱含着上城区首批未来名师名校长对来路的感恩情意,更满怀着对未来的希冀憧憬。

颁发证书高光时刻

三年的未来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顺利结业,这一本本鲜红的结业证书是上城教育培养的成果,更是上城教育孕育的芬芳。项海刚局长、郑生勇主任和庄华洁处长分别为三组名师名校长颁发了沉甸甸的结业证书。

成果分享智慧积淀

三年的砥砺前行,未来名师名校长们将所思所想所得书于笔间,记于心间。一次次不懈的尝试与实践,一份份宝贵的经验与思考,汇集成智慧书页。金莹、马益彬、汪玥三位学员代表,分别为大家做新书推介,讲述著书立说的心路与思路历程,同时心怀感恩于内外恩师的细致指导、上城沃土的滋润培养。专家领导上台一同为新书出版助力。

观点沙龙畅谈育人

名校长对办学思想与主张又会有怎样的高知卓见呢?孙丽女、金莹、徐亚娟、孔慰、陈云五位未来名校长就《五育融合视角下的教育教学实践与探索》展开观点争鸣,畅谈己见,切磋琢磨。

孙丽女校长以杭师附小的思政研究院为示范引领。

金莹主任向大家介绍了即将闪亮登场的“劳动教育体验馆”。

孔慰副校长以“学科核心素养地图”和“跨学科素养地图”展示对学生的多维多元评价。

徐亚娟园长围绕儿童的快乐原体验介绍园本主题活动。

陈云园长则围绕“秋天的愿望清单”清晰介绍了整个融合教育养成的项目主题。

随后,杭州市中小学师干训中心副主任叶哲铭进行了点评。他为我们提炼了四条“五育融合”的有效路径:

1.把握政策导向,找寻办学创新点;2.结合地方实际,构建教育新形态;3.研究学生学习,开发适恰新课程;4.基于数据评价,助力五育齐落实。

叶主任更指出,新时代名校长的责任担当应体现在:回应时代挑战,推进政策落实;发现教育规律,创新教育形态;始终不忘初心,助推学生成长。

下午场

下午的活动主题为:思想峰汇·未来名师谈面向未来的新时代教师之思考与实践,从教育初心、课程改革、教师培养、教育均衡四个关键词出发,由点及面,讲述这群教育追梦人的故事,让老师们产生共鸣。导师们的“专家锐见”更是醍醐灌顶,引人深思。

潜心育人永葆初心

名师成长路上,如何保持从教初心?

未来名师中的“铿锵五人组”汪玥、朱蕾、陈瑛、沈贞、徐震,梳理各自教师生涯中的关键事件,找到自己的初心所在。他们的故事也勾起了大家对自己从教之初的回忆。

跨界主持

汪玥

语文老师

汪玥老师在职业生涯倦怠期时,决定做一件能打动自己的事——创办班级文化周刊“周末阅读吧”。当班刊刚好走到期时,汪老师也在“静心”“潜心”之后,找回了自己的“初心”。

数学教师

朱蕾

音乐教师

陈瑛

美术教师

沈贞

英语教师

徐震

从一堂课到一本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赛课经历成为朱蕾老师的育人之路的关键点,“与同伴携手共进,让自己永存初心”朱老师在和同伴的交往中滋养自己的教育初心。

在雷山丹江二小支教的岁月中,孩子们在音乐课堂上明亮的眼神点亮了陈瑛老师的教育梦。陈老师说:“初心就是带领孩子,走向真善美的世界!”

因为被孩子们牵挂、信任的美好感觉,沈贞老师坚定了自己教育梦。她说:“要保持教育初心,就是要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徐震老师认为教师要从很多堂课走到一堂公开课,更要从公开课回到一堂又一堂日常课。“平凡之事做到极致”,徐老师的匠心成就了他的初心。

导师任为新副教授带来引领与评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任教授认为教师需要有一双眼睛能盯着学生走出围墙、走进生活。善于发现孩子的个性美,努力让教育适应每一个个体是教育者应当践行的使命。最后,他对未来名师们提出殷切期望:“名师应该营造一种文化,让教育教学辐射的范围更大。一起做孕育‘天才’的土壤。”

投身课改勇做先锋

新时期背景下,未来名师如何投身课程改革?

个性演绎

陈滔、周诣文、白引、史曼丽、舒丹五位名师富有创意、个性飞扬,用rap惊艳开场,又在一幕幕生动的情景剧中诠释他们在课程改革中的行与思。课改教育情,涓涓赤子心,上城教育人,课改在路上。

白引老师带来了的情境剧表演《“乱世佳人”比美》和微报告《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名著阅读》。她认为“批判性思维不等于否定,而是批判性反思和再创造的过程。”

舒丹老师带大家走进迷你英语课堂,她说到,基于合作演绎的英语思辨课堂不仅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周诣文老师通过和视频主人公Henry的对话,从浸润式主题晨读、碎片式英语小课、融合式绘本教学、衔接式分级阅读四个角度阐述《基于1+X模式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

史曼丽园长通过《我的午餐我做主》的案例,介绍了“用课程意识解决幼儿生活问题”的生命教育理念,提出“追随儿童的需要而生成项目活动”的新思考。

陈滔校长带来《融冶校园——“生态工程师”项目化学习》的主题报告,他带领全校师生在校园工程师、地球梦想家等项目式任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时时、真实发生。

随后,导师唐琼一副教授发表专家锐见,引领全场。唐教授高度认可名师名校长们在教育教学的践行,认为名师们的教育行动不仅注重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还注重学生学习时空的延伸和拓展,更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先锋。她还指出,影响课程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教师,教师自身就是课程。教师的人格可以涵养学生的人格,教师的精神自由可以滋养学生的心灵世界。

师徒结对引领成长

薪火传承,如何有效引领青年教师成长?

陈波、罗学平、周才英、俞春言四位名师通过三幕情景剧带来他们与青年教师的交往故事,朴实无华但却真情流露。共读、共研、共情,绘制出师徒故事美好的底色,师徒结对,彼此助力,代代传承,将上城教育魂紧紧连接在一起。

身为体育老师的俞春言告诉徒弟:“育人先育己”,修德、修学、修身成为教师成长的必经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教师的示范作用,促学生的修身养性。

陈波园长指引青年教师“开眼界,寻研究出口”“模拟双师,合作研究”“针对需求,课题引领”,她坚信研究力能支撑我们走得更远,陪伴青年老师成长的过程,也让自己收获良多。

罗学平老师用“学以致用”“挑战自我”“教学相长”上关键词总结三年时光,感恩相遇,并期待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周才英老师让徒弟明白,“失败只是让我们尝试了多种不可行的办法”,从“害怕失败”到“有效失败”,也是一种进步。

最后,师徒八人组带着大家重温了上城教育人的十六字誓言:

静心教书潜心育人

敬业成人精业成才

导师方华基副教授感叹说:“名师的成长,更重要的是靠自己的生长。”而关于如何传承与光大名师教育教学理念时,方教授认为不仅从课堂教学要素的角度传承知识技能,更要将名师们的敬业精业精神代代相传。

均衡教育美好上城

如何让美好教育服务上城,辐射至更多的教育渴求地呢?

丁琳、王林慧、张麟、马益彬四位名师在动情的朗诵中带来他们关于“教育均衡”的思考:雷山、鹤峰、德令哈,支教教师带团齐出发。美国芝加哥、非洲肯尼亚、希腊雅典,出国研学援教齐前行。

工作坊坊主丁琳老师说:“所有人都将成为普通、平凡的人,我们这么努力的发展,为的是我们的学生。”名师工作坊的旅程虽然结束了,但是致力于教育均衡发展的研修之旅,还在继续。

成长

张麟老师带我们走进他在上教院附小的支教时光。在那里,他重新思考数学教学,数学游戏、数学故事、数学体验……不同学校的任教经历驱使他努力完成从数学教学到数学教育的蜕变。

王林慧老师讲述了她在雷山县思源实验学校的支教故事。“三名工程”的践行,提升了课堂教学力。多元课程的开发,提升了课程领导力。实现了“从学科人走向教育人,从教书匠走向大先生”的自我修炼。

支教

马益彬老师从语文教学、德育活动、多彩援教三个维度分享了驻肯尼亚的一年支教之旅:他的专著《一路阳光》,讲述了自己在孤独后成长的心路历程。异国他乡,马老师始终胸怀大爱,教育的脚步永不停歇。

“千山万水,共赴美好教育。”导师严从根副院长从两个主题出发,分享本场的专家锐见。第一,教育均衡时代,我们要从物的均衡、人的均衡、文化的均衡实现我们的教育公平。第二,后教育均衡时代,我们应从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