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9/1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治疗白癜风技术 http://m.39.net/pf/bdfyy/

宣传柴达木文化,弘扬柴达木精神

结束后,年我从部队转业到海西州邮电局工作。由于文化程度偏低,年组织上安排我到省文化站学习。年学习结束后,我被分配到省农垦厅。当时省农垦厅和劳改局是合并在一起的,于是我被安排到德令哈农场工作。来到德令哈农场后,我先在劳资科任科长,不久调到一站当站长。

德令哈农场建于年。年我到农场时,农场已经成为一个规模宏大,建设规范,各业俱全,百业兴旺的小社会,是一个新兴的瀚海绿洲。

当时农场总场有耕地5.4万亩,各分场有15万多亩。总场下设六个作业站,每个站有土地-亩,作业站下设队(耕作区),分三个农业队,一个畜牧队,有的站还有副业队,每站关押约-犯人。

农场建设非常规范,农田全部按照 的标准设计规划,农田条块化,田地林网化,耕作机械化。耕作区内都是条田,每块条田长-米,宽度依地形而论,10.8—28.8米不等(要符合播种机的播幅)。有完备配套成网的灌排系统:干渠—支渠—斗渠—毛渠,完全依靠巴音河雪水灌溉。同时农场还建有面粉厂、电厂、副食加工厂、商品站、机械修配厂、汽车运输队、机耕大队、基建队。此外还有子弟学校、农业试验站、戏剧团、医院等,完全是自给自足的小社会。

德令哈农场是青海 的劳改农场,对劳改系统内部称 劳改总队,对外称德令哈农场。当时农场有两类人,一类是干部、工人;另一类是犯人、劳教分子和刑满留场就业人员,统称三类人员。

当时干部有多名,居各劳改农场之首,主要由部队转业、各地押送犯人到青海来的公安干部和年、年招来的学生构成。以四川、山东、河南、上海、北京、陕甘青人为多。

德令哈农场的管教干部很有特点。一是资格老。副总经理陈复生是老红军,曾任中央苏区保卫局局长;五大队畜牧队队长王小必是三八式的老红军。二是来头大。周恩来的翻译李淑芝,叶剑英的警卫员白印三,聂荣臻的警卫员高清生,李先念的电台台长杜唐禄、警卫员张培吉,许世友的警卫员李廷志都在德令哈农场工作过。三是人才济济。当时有一批从中央各部门下放来的干部,公安部的最多,有时克、廉英、李英枫、王翔、石毓成、缴济东,铁道部保密局的李君毅、光明日报的胡衡、商业部的栾孟馥、财政部的姜宣猷等,都是有业务专长、新兴的劳改及农垦建设事业急需的人。

工人则大多为年自流到青海的青年,当时叫“盲流”,他们的成分较复杂,以河南、江苏、陕西、四川、山东的农村青年居多,到农场后大多从事拖拉机手、修理工、护士等工作。

德令哈农场当时关押有四五万犯人,分别押在泽令沟、赛什克、戈壁3个分场和总场下设的5个站。犯人大多来自河南、四川、山东、上海和青海。年西藏平叛结束之后,藏族犯人也比较多。劳教人员以上海、青海为多。同时还有八、九十个女犯、女劳教人员,年调整集中到了香日德农场。

关押的犯人中有原国民党的大小官员,也有不少带罪的能工巧匠、特殊人才,如专家、工程师、教师等。在押犯人中国民党将级以上军官就有十余人,县团级以上军官百余人。犯人成分复杂,五湖四海。他们的知识、技能、专长、爱好方面的情况更是五花八门,各样人才都有,精通外文的,擅长文艺的,搞设计、绘图、建筑的,懂电工学的、搞机械的,简直是应有尽有。

在押的犯人分为政治犯和刑事犯。政治犯主要是反革命、地主富农、国民党军政宪特人员和一部分右派以及参与西藏叛乱的藏民;刑事犯则是形形色色都有,以小偷、强奸之类为多,大多为鸡鸣狗盗之辈。

犯人在劳改农场主要从事种地、喂猪、牧马、赶车、制坯、烧窖,修渠等劳动。农场的农业生产不同于内地,每年种植一季粮油作物,秋耕春种。经过开荒后几年来的实践,农场形成了自成系统的耕作制度,秋天机耕、做畦、冬灌;春天待地皮刚刚化冻时,耙耱平整后用大型的24行或48行联合播种机播种。秋天人工收割,再把庄稼运到场上堆垛起来,利用冬天慢慢打场。

当时,劳改工作的方针是“改造 ,生产第二”,一年中的春夏秋三季搞生产,冬季开展整训教育。冬训教育,是通过各种方式同犯人宣传党的劳改政策,向他们指明前途和出路,使他们相信政府,依靠政府,打消顾虑,端正态度,立志把自己改造成为新人、好人、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犯人入监后不准穿日常的衣服,不准用不合规定的东西,衣服财产等都要交到监狱里统一保管,因此狱中也偶有贪污犯人财物之事。囚服是一身黑衣黑裤,上有编号,由劳改局的被服厂统一生产。单衣、内衣一年一套,棉衣三年一套。由于长年干活,很费衣服,所以大多数的犯人总是穿得破破烂烂的。当时的犯人也有工资,叫假定工资,每月大约是36元。钱是不发给犯人的,用于支付犯人的伙食、零花、香烟等,用不完的就记存在他本人名下,刑满时一次发给。就业人员的工资分三级,叫农工级,大约是48-52元。

七十年代初,我离开了德令哈农场,先后到查查香卡农场和五建公司任副场长、副经理,年我从工作岗位离休回到了原籍。30年平凡而又不平常的生活工作经历,虽然曾经坎坷与辉煌,虽然至今刻骨铭心,但经过50多年的一层层回忆翻拣、一遍遍岁月磨蚀之后,也只剩下一些依稀的剪影,我想这些旧影中可以凸显的是青海监狱事业初创时年轻瘦削却坚强的骨骼。

本公号长期征收稿件

投稿邮箱:

qq.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