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团队一行12人来到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塔式光热电站现场考察调研,并与浙江中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团队进行交流。 青海德令哈塔式光热电站全景图 青海德令哈塔式光热电站由浙江中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中控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投资。一期10兆瓦工程是我国第一座、全球第三座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光热电站,目前已稳定运行六年多,发电达成指标在全球塔式电站中领先,工程建设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十分显著。二期50兆瓦工程是国家首批光热示范项目之一,也是浙江省对口援青单体投资最大项目,占地面积3.3平方公里,采用%自主研发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和材料国产化率超95%。50兆瓦工程于年12月30日并网发电,年4月17日实现满负荷运行,8月11日电站单日发电量实现最高值达95.35万度。本次活动是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团队赴青海调研新能源活动的其中一站。自7月29日至8月5日,团队一行前往青海省的西宁、格尔木、德令哈、门源、共和等多个市县,对包括中光新能源青海公司在内的多个新能源企业展开实地调研,以增进对于新能源行业前沿技术和未来趋势的了解。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团队肇始于年创建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这一常设性高端学术平台,自此之后每年定期发布有关中国宏观经济的分析与预测报告。目前团队隶属于国家首批高端智库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团队由负责主管智库工作的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教授领衔,其他成员包括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刘凤良教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闫衍博士等。在德令哈塔式光热电站一期10兆瓦工程的现场,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杨汝坤(上图右一)、青海省海西州常务副州长梁彦国(上图右二)与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教授(上图左二)一同仔细查看了镜场内的植被生长情况,并听取联力科技投资董事长、浙江中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傅剑(上图左一)做相关生态改善的汇报。 在傅剑董事长以及浙江中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心博士的带领下,人大团队一行参观了德令哈塔式光热电站二期50兆瓦工程的主控室以及镜场。一片广袤的荒漠上,余面定日镜根据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定,随着太阳光辐射角度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方向。熔盐储能则是太阳能光热电站的一大特点与优势。1万吨熔盐在12米高的两个储罐内流动并循环使用。熔盐从低温储罐中被泵出,到达吸热塔上的吸热器被加热到℃,然后再借重力回到热熔盐储罐中;热储罐中的熔盐经过蒸汽发生系统产生高温高压蒸汽,从而驱动汽轮机组发电。因此,即使在日落之后,只要热储罐内还有熔盐,光热电站仍然能够持续发电。据李心博士介绍,熔盐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储热介质,在工作温度范围不会分解、挥发或是质变,使用寿命远超电站30年的使用寿命。同时由于熔盐储罐保温效果好,在青海的高原气候条件下,每天也只下降1-2℃,能够保证储能发电的高效和低成本运行。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傅剑董事长首先对各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欢迎,并从整个行业与产业链的角度介绍了光热发电的机制与优势,特别是与光伏发电和煤电之间的异同。傅剑表示,光热发电在工艺流程上更接近于火电,同时光热与光伏发电并不是竞争而是互补关系,建造多能互补的新能源电站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努力方向。 座谈会现场 傅剑董事长在座谈会上做介绍 之后,联力科技投资董事合伙人、浙江中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章涵博士从技术的角度介绍了德令哈电站的建设情况以及并网发电以来的运行状况;李心博士介绍了光热发电的定位和未来成本下降空间。最后,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太阳能团队的肖刚教授向各位经济学者介绍了全球光热发电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前沿,包括太阳能空气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光子增强热发射、热光伏、热电材料等新型发电技术。章涵博士(左)、李心博士(中)、肖刚教授(右)分别在座谈会上做报告 在交流环节,人大宏观经济团队就其感兴趣的光热电站的占地效益、光热发电未来技术更替过程中的成本以及光热发电在分布式能源应用中的优势等问题与中光新能源团队进行交流与讨论。刘元春校长在最后的总结中表示,人大宏观经济团队 |